N晚报记者 邓雪珂 通讯员 沈 俊
一块耕地,阡陌纵横为“田”。在嘉善,田间纵横交错的沟埂不见了——以西塘镇红菱村等6个村3564.8公顷土地为纸,以“一块地”集成改革为笔,浓墨重彩地绘就了一幅“耕地连片、产业兴旺、村庄秀美、百姓富足”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土地一新,万象更新。如今西塘镇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00%,农户年增收43%,资产性收益增长300%,农民就业率升至98%,奏响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农村改革交响乐。
规划集成
下好资源整合“先手棋”
土地整治不仅是“翻土造垄”,更是通过综合整治不断激活自然资源价值。
嘉善紧扣“国土空间规划定格局、土地综合整治优布局”理念,创新构建纵向贯通“县规划—镇调度—村实施”,横向融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交通、文旅等多部门的“多规合一”工作机制。
“该机制打破规划壁垒,将农业生产、村庄布局、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生态修复等专项内容有机融合,形成全域全要素以及‘形态、业态、文态、生态’高度统一的国土空间一张蓝图。”嘉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此一来,既有效破解项目谋划碎片化“痼疾”,又为后续子项目的精准落地与协同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立足“一块地”集成改革子项目,嘉善建立起“远近结合、系统有序”的项目整合机制,并在项目区按需科学组合建设用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子项目。如荷池村未来社区建设与宅基地腾退、公共服务提升同步,大舜村低效工业用地腾退与“数慧云巷”产业园更新协同推进等,都是通过统一实施计划、统筹工程时序,实现工程设备有序进场、场地损毁统一恢复,有效规避“乡村土地拉链”现象的同时,实现发展效能增值。
项目集成
做好土地整治“大文章”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发展中,嘉善以项目集成为引领,做好土地整治文章,并以“农、地、人”为核心落脚点,释放发展动能——
以“农”固本:实施“多田套合”,统筹推进“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500亩以上连片农田增至22片,水田占比高达996%。
以“地”提效:“田水路林村”一体化修复成效卓著,“多田套合”率达97%;构建“绿色基底+”价值链,推广“稻+N”立体农经,亩均收益突破6500元,实现“一田多收”。
以“人”为本:创新土地、农房、资本、技术、政策“五要素入股”模式,构建“资本聚合器+价值增长极”双循环体系,推行“土地股权化”分配,确保财富持续增长。
一棋子活,满盘皆活。嘉善通过空间格局的系统重塑、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产业活力的深度激发、生态文化的有机融合、共富机制的创新构建,实现国土空间的精明收缩、要素价值的精准投放与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
要素集成
培育乡村振兴“增长极”
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利用、推动更高质量的发展?
嘉善让每一寸土地都“活”起来:红菱村建成智慧粮仓,贯通稻米全产业链,土地流转率85%,亩产增值20%;大舜村打造“垂直工厂+智慧芯片”产业矩阵,亩均税收飙升650%,年产值破20亿元……
“一块地”集成改革带来的收益,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民生上。建设“四好农村路”4.6千米,打造美丽河湖2.37千米,实施田间道路提升209千米等,通过收益反哺交通、生态等乡村基础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农民的幸福感。
如今,西塘镇还在村里建起稻米文化博物馆,开发“谷与”民宿集群,打造古塔园、砖雕文化园等“忠孝文化IP”,这样的“日耕夜游”农旅融合模式每年吸引来超50万人次的客流量,农旅收入占比达60%。
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产业兴旺……在嘉善,这些词语,正以看得见的方式被一一诠释。
成效集成
打造共同富裕“新范式”
在这场发展与土地的“双向奔赴”中,西塘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不仅在于其盘活3564.8公顷土地,更在于它探索出一条以“一块地”集成改革驱动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
“我们以‘五维空间治理体系+全要素价值转化链’的发展范式,锚定‘生态筑基—空间跃迁—产城共振—文化铸魂—共富闭环’的发展轴心,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提供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等值发展的‘西塘样本’。”嘉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而今,红菱村通过建设现代粮食全产业链基地,带动农民月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年增收约50万元;鸦鹊村以“持股飞田”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项目落地为契机,建成共富大棚,解决就业160个,村民月均收入8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从2019年的404万元增至2024年的838万元……
阡陌之上,机械穿梭于沃野;云端之下,数据奔流于产业;村落之间,乡愁萦绕于新居——嘉善,正以“一块地”的集成智慧,奏响城乡共富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