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02版:今日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嘉兴南湖学院大一新生观看九三阅兵。N记者 王嘉宁 通讯员 叶丰收 摄

  图片由南湖革命纪念馆提供

  

  N

  

  晚报记者 黄烨 朱鑫 孔嘉敏 王国伟 严涵 沈瑜轩

  

  昨天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从北京天安门,到南湖红船旁,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场纪念大会上,历史的回响,未来的期盼,都令人热血沸腾。

  

  热血铸军魂 荣光映山河

  “祖国越来越强大!”家住南湖区新嘉街道的98岁抗战老兵朱亚,胸前佩戴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端坐在电视机前,眼眶不禁湿润。

  “11岁时我就做了小八路。”他出生于1928年9月,小小年纪便瞒着家人投身抗日洪流。从油印文件到穿越敌占区送情报,少年在枪林弹雨中迅速成长。

  1944年6月入党,同年8月加入新四军。17年戎马生涯里,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参与大小战斗100多次。

  1986年定居嘉兴,1989年开始做红色宣讲,朱亚用820余场宣讲搭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

  战争年代,中国军人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和平年代,中国军人依然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保障。

  上午9时50分,当平湖小伙李佳斌的身影出现在受阅方队中时,其母亲吴娟芳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旁的父亲自豪地说道:“看,这就是我儿子,他参加了这场阅兵!”

  2017年9月,正在读大学的李佳斌毅然选择入伍报国。在部队,他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军人,获得了中士军衔。

  通过直播镜头可以看到,空军方队整齐划一,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李佳斌站在队伍第四排,眼神坚定而明亮。

  “训练的苦他只字不提,却每次都叮嘱我们注意身体。”吴娟芳虽心疼孩子,但也骄傲不已,“他能站在阅兵场上,我们感到无比光荣。”

  烽火照初心 薪火永相传

  八十年光阴飞驰,烽火硝烟虽已散尽,但镌刻在嘉禾大地上的抗战记忆从未褪色。

  昨天上午,秀洲区新塍镇沙家浜村文化礼堂内,参战老兵、退役军人、烈属和崇军联盟商家等8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观看阅兵。

  礼堂内,老兵们身着军装,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当阅兵画面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威武的受阅方队、先进的武器装备一一展现,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沙家浜村是中共嘉兴县委旧址所在地。早在抗战时期,沙家浜小学是中共嘉桐工委在新塍农村设立的联络点。如今,沙家浜已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老兵山新民感慨地说:“我们当兵时条件艰苦,自己开车运输装备,碰到问题还要自己修理。看到现在装备先进,士兵们士气高昂,我们这些老兵打心眼里高兴。”

  骄阳照耀大地,嘉善县七天七夜阻击战纪念园草木葱茏,纪念园不远处的嘉善县惠民街道毛家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正一起观看阅兵。

  “我们的军队步伐整齐,我们的现代化装备集中亮相,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荣耀时刻。”嘉善县惠民街道毛家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许良也是一名退伍老兵,他说成为基层社区干部后,更加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体会到了祖国强大对每一个普通人的意义。

  1937年11月8日至14日,在地处沪杭咽喉之地的嘉善,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顽强阻敌七昼夜,以沉重的代价牵制日军对上海守军的攻击,迟滞了敌军进攻南京的时间和步伐。

  “现在每年来七天七夜阻击战纪念园研学的学生有1500多人次。”许良说,“我们要继续做好爱国主义教育,让更多人铭记历史。”

  

  伟大的胜利 光明的未来

  

  嘉兴南湖,红船静泊。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三楼展厅,纪念馆员工和嘉兴市海事局青年理论小组成员一起认真观看九三阅兵。“我们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南湖革命纪念馆党组成员、副馆长戴云龙说,“作为南湖儿女,我们要感恩时代、努力奋斗,把‘红船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今年1至8月,南湖革命纪念馆接待量超220万人次。行走其间,红船模型带人们穿越回百年前的峥嵘岁月;党章文本再现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过程;开国大典电影画面激发民族自豪感……

  当看到整齐划一的受阅方队、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时,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兄弟们,歼-35出来了!”昨天上午,龚东的战友群消息不停,作为曾经的空军地勤战士,各色战机是他们最关注的。55岁的龚东是浙江世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焊接主管,技术出众的他还是“嘉兴良匠”。为观看九三阅兵,他特意向单位请了假,在电视机前坐得板正,仿佛回到了自己那段军旅时光。

  “从当年服役时的歼-7到此次阅兵亮相的歼-35,我国空中作战力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说,变化的是机型,不变的是使命,这些“国之重器”让中国人的志气更高、骨气更硬、底气更足,“虽然我不在现场,但深感光荣,我会在本职工作中继续努力,把军旅情怀沉淀为工匠精神,带动更多年轻工人成长。”

  “震撼!太震撼了!”阅兵仪式结束后,嘉兴一中高二学生马畅衍久久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我们观看九三阅兵,就是要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以青春‘小我’融入祖国‘大我’。”

  抗战时期嘉兴一中流亡办学的历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高三学生王昱涵说,今日自己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教室里观看阅兵,明日,自己要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