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王 一 通讯员 祝 琳
【人物名片】
杨卫东: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企业家等荣誉;先后主持建设省级重大项目6项,牵头或参与制订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余项,带领卫星化学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巨头同台竞争,为提高中国化工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与水平贡献力量。
从国产替代到全球领航
走进卫星化学总部展厅,一台锈迹斑斑的设备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台一人高、30L容量的反应釜,它见证了卫星化学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初,长三角纺织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丙烯酸酯高分子乳液的织造技术成了“香饽饽”。可当时,作为原料的高分子乳液却高度依赖进口,这成了产业发展的一道坎。
1992年,杨卫东怀揣着“我们中国人一定能自己做”的坚定信念,踏上了创业之路。一间租来的仓库,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就是他最初的“战场”。在这里,他们成功实现了高分子乳液的国产替代,为卫星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杨卫东扬起创新之帆,带领团队不断向产业链上游挺进。国内首套民营丙烯酸及酯装置、国内首套引进美国UOP技术的丙烷脱氢装置相继建成。当卫星化学成为C3产业链龙头时,杨卫东带领企业着力挺进C2产业链。如今,卫星化学的产品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小到一片尿不湿、一件衣服、一瓶水,都有它的身影。
在杨卫东引领下,卫星化学的产业工人队伍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企业经营数据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制度赋能到活力迸发
杨卫东深知,技术创新并非一人之功,而是众人齐心协力的成果。他敢于自我变革,以技术领先和管理领先为卫星化学开辟突围之路。
在杨卫东的提议下,卫星化学制定了“成功实现产业化的技术成果,每年给予创新团队和个人不低于15%的利润奖励”的制度。近五年,卫星化学投入研发资金超过百亿元,持续强化“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科技创新”三大产改平台建设,打造了卫星商学院、匠心学堂等培训载体。在这里,产业工人从“工”向“匠”转型,创新能力和技术攻坚水平不断提高。
“管理的背后是数据,数据的背后是问题的解法。”2025年,杨卫东围绕核心业务流程展开系统剖析,推动“报表思维”在全体员工中生根发芽,将“颗粒度管理”落实到每个岗位。在卫星化学,制度不是冷冰冰的堆砌,而是一场兼容并蓄、充满人性的系统变革。
从企业发展到员工共享
企业发展好了,员工也要受益。2023年,企业实现营收415亿元,员工平均收入达23万元;2024年,企业实现营收456亿元,员工平均收入超25万元……在卫星化学,发展红利始终与“卫星人”共享。杨卫东提议设立专项降本激励,降本额的20%直接奖励一线员工。他还推出“精英/雄鹰计划”,为骨干员工提供年金配比、无息购房借款,让300余人圆了安居梦。
企业还坚持“党建带工建”,创新党工小组形式,开展“党员建功立业擂台赛”,推动技能人才和党员的“双向培养”。“打工人”成为“合伙人”,身份变化的同时,更是价值认同的革新。在杨卫东看来:“企业是员工梦想的承载者,我们要让每一个‘卫星人’,活得有尊严、有希望。”
如今,杨卫东依然穿梭在产线之间,奔走于项目一线。他常说:“奋斗不是阶段性的口号,而是终身的信念。”下一步,卫星化学将以更高的战略维度布局“产改”,以组织变革强化机制保障,以技术革新驱动产业升级,以管理创新激发队伍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担当、主动作为,持续推动“产改”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