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青石板路上的红色记忆 烽火岁月里的峥嵘回响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03版:嘉兴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沈瑜轩 通讯员 汪亚玲

  在秀洲区新塍镇,新塍老街的青石板路依旧蜿蜒。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却未曾磨灭这里深藏的红色印记。这条老街,见证了革命的烽火与时代的变迁,如今,它以静谧而深沉的姿态,诉说着往日的峥嵘岁月。

  星火初燃时

  1939年夏,6名浙江省战时政治工作队队员悄然抵达新塍,打破了小镇的宁静。这支队伍中有4名共产党员,他们带来了抗日救亡的火种,也点燃了小镇青年的革命热情。

  其中有一位名叫计学周的热血少年,每天都跟随工作队在街头巷尾宣传抗日主张。为了表达追求真理的决心,他将名字改为“计欲追”,并成为工作队的义务队员。第二年春天,计欲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新塍在抗战期间第一位入党的有志青年。

  计欲追的父亲在新塍东栅万恩桥堍——东北大街117号,经营一家名为“计源昌”的南货店。店铺地处镇东栅繁华地段,平日顾客络绎不绝。这份看似平常的热闹,为它作为党的交通联络站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此后,计欲追便承担起联络站负责人的职责,在这里接待四方来客。每当有“特殊客人”到访,他就将他们引至店后秘密搭建的茅草棚中商议工作;如有紧急任务需外出,他便扮作商人,以采购山货等名义四处奔波。

  离南货店不远的东北大街197号,一家糖果店同样肩负着特殊使命。1941年初春,在继续保留“计源昌”南货店作为交通联络站的同时,镇上又设立了“同泰兴”文具店作为新的联络站。后因文具店生意清淡、不利于隐蔽,经商议,由罗希明、沈如淙、计欲追三名党员合股开设了“同泰兴”糖果店。为掩人耳目,几人常在碰头时一边打麻将一边商议要事。当时,连计欲追的家人也成了“编外战士”,他的母亲更是不辞辛劳,不知泡了多少杯热茶、做了多少顿饭,默默掩护着往来的每一位革命者。

  在“同泰兴”的掩护下,计欲追将革命的火种带到了东岳庙。他自费购买书本和纸笔,在庙里办起免费识字班。煤油灯下,乡亲们的脸庞被照亮,“中国”“抗日”“解放”这些字眼,随着读书声深深印入大家心中。

  也是在这里,他组织起读书会,新塍镇上20多名有志青年齐聚一堂,从进步书籍中汲取精神力量。1940年5月,在计欲追家后院的密室里,作为入党介绍人,他见证了沈如淙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热血青年,日后都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1943年4月,计欲追因积劳成疾倒在革命道路上,年仅22岁。然而他所点燃的火种,早已在新塍成燎原之势。

  薪火代代传

  1948年农历三月半,东岳庙前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迎神赛会吸引了四方百姓,人们摩肩接踵,叫卖声、锣鼓声交织成一片。谁也没想到,一场精心策划的“夺枪行动”正悄然展开。

  此前,新塍党组织已从上海等地筹集到10支枪,为锻炼队伍的武装斗争能力,方休、罗希明、沈如淙、毛国荣等人决定利用迎神赛会的热闹氛围,对新北乡国民兵队进行一次隐蔽的缴枪行动。

  农历三月十四夜,沈如淙在张家浜召集毛国荣、丁正贵、潘天扬、顾阿坤等党员,敲定行动细节:他坐镇香花桥茶店指挥,王立林负责侦察联络,毛国荣、丁正贵负责监护,从吴江大榭乡调来的潘天扬、顾阿坤头戴面盆帽,半遮着脸,执行夺枪任务。行动要求速战速决,确保安全第一。

  次日上午八九点钟,新北乡国民兵队班长金振声腰挎一支二号木壳枪,在东栅肉店附近的人群中闲逛。潘天扬与顾阿坤迅速靠近,将面盆帽往下一拉,拔枪对准金振声,大喝“缴枪不杀”,成功夺下他腰间的木壳枪。不料,金振声负隅顽抗,高喊“有土匪”。潘天扬不得已开枪将其打伤,并一脚将他踢倒在地。

  枪声骤响,人群顿时四散奔逃。潘天扬与顾阿坤混入人流,沿香花弄往北撤离。途中遭遇自卫队追击,他们回身连开两枪,逼得敌人伏在蚕豆田中不敢上前。最终,两人顺利通过来龙桥,将缴获的枪支带往大榭乡。返回后,因枪支暴露,潘天扬与顾阿坤在地下党员胡国钧的协助下转移至上海青浦。

  这场“三月半夺枪”行动,虽然过程惊险,却打响了嘉兴地下党筹建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气。

  新塍老街,不仅有这两处地下党员联络站和“三月半夺枪”的传奇故事,更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自1939年浙江省战时政治工作队进驻新塍、点燃抗日烽火以来,到计欲追等革命先驱在此播撒革命火种,新塍始终是嘉兴革命的重要阵地之一。

  如今,东北大街褪去烽火硝烟,“计源昌”“同泰兴”也已不复存在,但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街巷肌理。漫步其间,东岳庙古韵犹存,老街烟火气依旧浓郁。那些建筑与石板路,仿佛仍留存着革命先辈的脚步与身影,默默诉说着往昔峥嵘,提醒后人铭记那段热血历史,传承不朽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