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严 涵 通讯员 陈秋燕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的村间胜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悠闲心境……若你来到秀洲区王江泾镇古塘村,这些都能体验到。
古塘村位于07省道西侧,全村总户数453户,人口1750人。作为王江泾镇的特色村庄,近年来,古塘村巧借美丽乡村建设“东风”,不断提升村庄颜值,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浙江省美育示范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省级民主法治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荣誉。
谁说农村不如城市?在古塘村,农民的幸福生活图景,从“诗和远方”中徐徐走来。
农旅“融”出新天地
每到节假日,位于古塘村的开森部落都会迎来许多从周边赶来的游客,他们在此搭起天幕,开启露营时刻,一身轻松地与家人、朋友游玩,尽情享受惬意自在的时光。
作为新晋“遛娃宝藏地”,开森部落是古塘村为亲子家庭量身打造的文旅项目,从去年11月运营至今,已然成为文旅新地标。今年夏天,开森部落创新推出的观星房车、临水木屋亲子度假客房“火出圈”,目前累计订单突破6000单。
实际上,被誉为“江南灶画村”的古塘村,过去以纺织为主产业,虽然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了,环境却让人“摇头”。
2014年,古塘村家家户户的喷水织机被请了出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灶画师傅施顺观被请了进来。施顺观用画笔在古塘村的墙面上绘出各色生动的灶头画,再加上道路的硬化、绿植的栽种,古塘村一下子“明亮”了起来。
每逢周末,在古塘村文化礼堂场馆——江南灶画文创中心开办“小小非遗传承人”课堂,由施顺观教授村里的孩子们灶画技艺,让孩子们感受非遗的魅力。
与此同时,古塘村打造了江南灶画村项目,选用沈家浜河道旁一处旧喷水织机厂房进行改造,完成了非遗文化展陈馆即嘉兴市第四家非遗文化客厅的建设,这里将动态技艺和静态实物相结合展示展览,形成如同家中客厅一样的保护氛围,真正实现“一臂之远”的文化零距离。
据悉,这个展陈馆结合古塘村的乡风民俗,打造极具江南特色的江南灶画村,让灶画艺术重归村民的生活,重构其生存土壤,让游客参观、体验、学习灶头文化,让灶画艺术继续散发其传统魅力。
村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
“随着古塘村名气越来越大,我们‘靠山吃山’,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农旅融合项目为依托,不断开发新业态。只有把游客留下来消费,村集体经济才有着落。”古塘村党总支书记王春林说。
自开森部落项目启动以来,盘活了“沉睡土地”,古塘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加,由2021年的不到300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超400万元,去年集体经济收入更是超500万元。
古塘村以农旅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探索早已开始。5年前,古塘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土地承包流转收入。2022年开始,村里积极探索“党建+公司”模式,促进良性循环,由古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古塘灶韵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承接旅游咨询接待、人居环境整治、保洁服务、鱼塘打捞等项目,保洁服务还带动古塘村以及邻村西雁村总共40余人务工,人均收入增加约3万元。
旅游的发展,更像磁石般吸引着本地青年返乡创业,为古塘村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
在充满烟火气的土灶园内,90后新农人朱秋月的身影格外亮眼。天蒙蒙亮,她便系上围裙忙碌起来,揉制带着麦香的老面,指尖翻飞捏出一个个饱满的包子,蒸腾的热气裹着面香漫出蒸笼,随后,刚出炉的包子被她麻利地摆上展台。
“老手艺就该在乡土里生根发芽。”朱秋月说,借着古塘村这股旅游热,她把铺子开到乡下,看着游客们捧着热乎乎的包子吃得香,她心里很幸福。
“优美庭院红花艳,美丽乡村映蓝天,和谐家园绿意浓,淳朴民风金秋爽……”村歌《七彩古塘》唱出了古塘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