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父亲的算盘(下)

日期:08-31
字号:
版面:第03版:曝书亭       上一篇    下一篇

  N张偶良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我仿佛又听到了父亲拨打算盘的声音……

  然而,生活在“文革”那个特定的动乱年代,父亲尽管处处小心翼翼,努力勤奋工作,还是逃脱不掉厄运,失去了他倾注了满腔热忱的工作,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失去了他钟爱的“账簿子”和“算盘子”……父亲遭受人生厄运时,我已经入伍一年有余。缘于自己的勤奋好学,恩师的悉心指导,首长的培养教育,我入伍不满半年就入了党。第二年五月,因为“珍宝岛事件”,我所在部队北上备战,由简编师扩为整编师,需要提拔大批干部。组织上瞄准了已经有点“小名气”的我,派专人赴家乡政审外调。那结果可想而知,说父亲有严重政治历史问题。这还了得呀,提干无疑被“搁浅”。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不灰心、不丧气,更加努力发奋地学习和工作。后来,在师政治部首长的直接关怀下,委派“审干办公室”的两位营职干部,利用到浙江外调的机会,对父亲的情况重新做深入调查,彻底摘掉了戴在他头上的莫须有的“帽子”。从而,不但使我在推迟了一年多后仍然得以提干,也促成了地方上对父亲的彻底平反。

  在进一步落实政策后,父亲又重新回到了他所钟爱的财会队伍,将算盘珠子“噼里啪啦”打得更欢更响。父亲先是被安排在镇灯泡厂当会计,后又调任服装总厂当会计,直至在桥梁队会计任上退休。这之后,他还发挥余热,兼任了五六个私营企业的会计,又干到六十五岁,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才真正放下算盘“金盆洗手”。

  那些年里,无论是相互通信,还是回家探亲,尤其是在我转业之后,我和父亲经常在一起谈人生,谈家庭,谈事业。其中,我发现父亲谈得最欢的还是他那把算盘。这里面,有被打入“冷宫”带来的苦恼,有失而复得来之不易的兴奋,更有把握算盘当好会计的新感悟。

  父亲曾经同我讲起一个故事。他重新复出后,当时公社里举办过一期财会人员培训班。那份辅导大纲上,醒目地刻印着古代诗人写的一首诗《算盘》:“身方气正骨铮铮,起落铿锵和壁声。排好良心一串串,不谋私利为天平。”父亲说,这首诗谁写的,好像上面没有注明,他也不去理会。但是,古诗词极其深远的寓意,他却逐字逐句地领会,反反复复地背诵。父亲真的是“死记硬背”,到老了还能断断续续地背得出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复出后,处处以古训为鉴,行珠严谨,光明磊落,信誉为人。为此,他还对珠算业务精益求精,从“剥皮除”,到“打九归”,攻“金成留”,直到练得手指头上长老茧。

  父亲原本一心想让大儿子做执掌算盘的传人。可是我不太听话,却去当了兵,后来又从了政。但父亲还是不罢休,将高中毕业的小儿子培养到茉织华集团的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做会计,并当了财务部经理。还将小学没读满三年的二儿子,硬拉着做了生产队会计,教会他算盘也打得“噼里啪啦”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至今日,算盘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会计实现电算化,键盘取代算盘,鼠标代替纸笔,电算化甩掉了手工记账。然而,算盘是现代计算机的前身,是古代中国计算技术的符号。它虽然已经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但作为聪明祖先的一大发明,曾经穿越过千年历史的烟云,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它的精神和财富,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我的父亲,原名张四龙,是私塾初小毕业、有文化的祖父为他取的,意在发誓望子成龙。可是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在他的身份证上竟然写成了张世农。我问过父亲,这咋搞的?他笑着反问:世世代代当农民,认认真真做好自己一生喜欢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好的?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如今,我仿佛又听到了父亲拨打算盘的声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