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辛春喜 通讯员 杨清扬
近日,一架无人机从平湖市综合行政执法队直属中队楼顶缓缓起飞,随后朝西北方向飞去,开始了它一天的巡查工作。它沿着嘉善塘当湖段飞翔,不断识别着一些潜在问题的照片。在整整16分58秒的时间里,这架无人机巡查了预设好的15个点位,飞翔了11公里。那些潜在问题的照片经分析后,迅速交办到相关镇、街道或部门,由他们开展后续的处置工作。
据了解,这是平湖市抢抓数字化改革机遇,积极布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在综合执法领域的一个缩影。平湖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托大综合一体化“空地一体”数据采集服务,破解基层巡查视角受限、面大量广、人力不足、智能化不足等瓶颈,探索非现场监管路径,创新“无人机+城市治理”场景,着力提升城市科学化、智慧化、精细化治理能力。
构建全方位巡查体系
“这是我们去年8月推出的城市综合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到本月正好一年。”平湖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科工作人员宋涛告诉记者,这是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推行的一种城市治理模式。
据了解,这是一种对平湖全域的巡查模式,采用无人机巡查,如何才能实现对平湖全域的巡查呢?宋涛介绍,平湖采用“3+1”配置模式部署四套无人机组,分别在当湖街道、钟埭街道、新仓镇固定区域部署三套固定机巢,另一台作为机动执飞保障,以此覆盖整个平湖市域范围。
那这些无人机又是如何开展巡查呢?宋涛打开电脑上的一个软件,指着上面的一些内容介绍,他们每月按管理需求规划运行专项巡查航线,明确航线计划重点巡查领域、执行时间、任务类型、巡航频次等,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分析、交办、处置问题,构建“跨时段、跨空间、跨领域”的全方位巡查体系。
据了解,大综合一体化“空地一体”数据采集服务项目实行以来,累计飞行3651架次,合计约75980.32公里,极大减少了传统巡查方式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有效扩大了监管的覆盖面,消除监管盲区,优化了人力资源分配。“一小时巡查约10平方公里,有效节省了近30%的人力。”宋涛说。
融合多角度技术创新
日前,一架无人机从钟埭街道一楼顶起飞,开始了正常的巡查,这次主要的任务是巡查河道保洁。在飞越一个点位时,这台无人机似乎发现了什么问题,在稍作停顿后拍下了照片,即时上传到了无人机智能化平台,以等待人工审核后流转到平湖慧治系统进行问题交办。宋涛指着上传的照片说,如果是人工巡查的话,有些城市治理问题是很难发现的,主要是巡查人员视角受限。
“我们用了多角度的技术创新,使巡查成果得以呈现。”宋涛介绍了具体的操作过程:通过无人机智能化平台,在原有事项地面视角的基础上,叠加非现场监管空中视角,通过非现场监管应用系统采集数字城管案源,形成全过程、全流程闭环处置,拓展了数字化非现场监管新模式。
同时,平湖市积极探索无人机与AI 等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 AI 算法识别技术对采集拍摄的各类潜在问题进行预警,对河道保洁、固废管理、市容市貌、绿化养护、消防通道占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信息采集分析比对,确保关键数据实时有效,问题的自动识别准确率稳步提升。今年以来,无人机已累计交办事件550起,处置中56起,结案494起。
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
近日,无人机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平湖市区兴平一路上有一辆机动车停在消防车道上。无人机马上把这违规现象拍了下来,上传到平台。工作人员在进行分析之后,立即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立案,随后把这单子下派到了消防局。消防局接到后,随即派人员调查处理。前后1个多小时,这起违规行为就得到了处理,速度非常快。
运转、处理如此之快,得益于有关镇、街道与部门的配合。据了解,在大综合一体化“空地一体”数据采集服务项目推进之初,平湖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多次对接市五水共治办、水利局、建设局、自规局、消防救援大队、交通运输局及全市8个镇街道等,依次开展需求调研、专业图库(数据)共享、应用场景探讨、交办体系对接等。累计调研单位26个,走访50余人,培训无人机平台系统百余人。
同时,该局整合多方数据资源,开展市级水体巡河、市重点绿化养护区巡查、市消防通道点位巡查等。在交办体系上,目前依托市综合执法局数字城管体系,已与平湖市城市慧治平台实现贯通对接,对综合行政执法监管事项形成智能识别、预警、派遣、处置、核查。通过多部门紧密协同合作,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显著提高了城市治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