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严 涵
图片由王江泾镇提供
站在秀洲区麻溪港畔眺望,河面碧波荡漾,三两渔船静静停泊,古朴民居临水而立,水田与阡陌交织如画。这样的夏日田园风光,让人难以想象,多年前的麻溪港省界河,曾是一条惹人厌的“脏脏河”。
全长11公里的麻溪港,一半位于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西雁村,一半在苏州吴江区盛泽镇兴桥村。错综复杂的水系,让两地之间的“水账”始终难以算“清”。
一泓碧水,携手共护。十多年来,两地逐步打破界河的行政“藩篱”,建立联动机制,对流域水环境实行精细化治理管控,不仅让河道重现清波,更将合作从水延伸到岸、从岸延伸到人,构建起跨区域协同治水新格局。
【“嘉”里寻青绿】
绘绿:破界共治,“脏脏河”重淌清波
如何稳妥解决边界治水纠纷,构建和谐边界?秀洲与吴江两地携手向边界河“开刀”。
自2012年起,江浙两地打破行政壁垒,逐步建立起边界环境联合执法机制。2014年,签订《交界区域水环境保洁联防联治协议》;2017年,竖起省际联合河长制公示牌,两地58名镇级、村级河长“上岗”,实现对边界水域18条河湖的全覆盖治理。
西雁村村级河长许文伟说,劲往一处使后,老大难的“顽疾”迎刃而解。面对沉积长达40年的淤泥问题,两地携手合作,在2018年共同出资1亿元,完成清淤总长11公里。
然而,跨界河湖水污染问题,表面在水里,根源却在岸上。当时,喷水织机成为村民和政府共同的“心病”,尤其在污染、能耗和安全管理等问题交织之下,喷水织机腾退成为无法回避的课题。
2018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秀洲、吴江两地的共同治水也从“水里”逐步扩展到“岸上”。秀洲联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编制了《喷水织机行业中水回用水质要求》的团体标准,并与吴江共享,推动治理走向深入协同。
要想尽快重享碧水蓝天,生产技术的革新不可或缺。除了坚决关停散乱污企业,两地也在引导更多印染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如嘉兴市天之华喷织有限公司购置涡轮纺织设备进行“机器换人”,每年都对落后设备进行更新,实现90%自动化生产。
近年来,秀洲区累计淘汰喷水织机3.89万台,吴江区累计淘汰喷水织机近10万台。
两地间的跨省“交流”日益频繁,如民间走亲般密切。麻溪港的水越来越清,两地百姓的心也越来越近,情谊愈发深厚。
去年,小天圩河畔的 “盛泽·王江泾首届生态捕捞节”热闹非凡,成为江浙两地村民共庆的盛会;今年,西雁村首届趣味运动会向邻村发出邀请,两岸村民同场竞技,其乐融融……
点金:水清河美,变成“聚宝盆”
2023年9月,两地联动再度升级,携手启动小天圩(麻溪港的分支)幸福河湖江浙联合创建工程,这项工程成为江浙两地首个跨省界的村级幸福河湖项目。在对小天圩开展清淤疏浚和两岸美化后,河道水质保持在三类水标准。
昔日的小天圩,违规棚舍杂乱搭建,畜禽散养,树木倒伏,河道水面黯淡无光。如今,绿道上常有村民散步闲行,鱼儿在水中悠然游动,一派水清岸绿景美的和谐景象。
“我们通过设置生态浮床、景观喷泉,新建驳岸和绿道等,进一步满足了周边居民休闲、交流和健身的需求。”许文伟说,他与隔壁盛泽镇兴桥村村级河长孔文明经常相约在交界处一同巡河,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村民喜欢来小天圩河边散步游玩。
水好了,景美了,昔日的“脏脏河”变成了“聚宝盆”。
在麻溪港南岸50米处,有一个占地280亩的农场,果蔬大棚里满是时令瓜果,经营者是王江泾镇西雁村村民何东。
“每天50吨灌溉用水都从麻溪港抽取。看着河水一天天变清,我们很开心,同时也看到了商机。”在外闯荡多年的何东回村时发现,曾经监管薄弱的交界地带已焕然一新,蕴藏着发展潜力。他果断承包土地,种上草莓、葡萄、梨等经济作物,还计划开发观光旅游,吸引游客前来采摘。
像何东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如今,麻溪港南岸的田地里,村民们种满了各类蔬菜瓜果。采摘的农产品越过河岸,销往盛泽镇。当吴江百姓品尝着来自秀洲的新鲜果蔬时,西雁村村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宽。
【记者寻访手记】
麻溪港的“逆袭”,不仅是一汪碧水的重生,更是两地行政壁垒消融与生态共识凝聚的生动见证。
从“脏脏河”到“幸福河”的蜕变,得益于两岸对“低散乱污”淘汰攻坚、铁腕治理的决心。如今,放眼整个王江泾,“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陶仓理想村、开森部落等项目让闲置厂房与沉睡土地焕发新生,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千里集、琵琶岛、足球青训基地等文旅项目接踵落地……
如今,麻溪港的清水滋润着两岸百亩良田,百姓的幸福生活也如这流水一般,从上游到下游,在跨区域协作中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