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竺军伟 通讯员 孙佳 图片由大桥镇提供
南湖区大桥镇胥山村位于广益路附近,顺着路边的台阶而下,穿过写有“胥山”的牌坊,映入眼帘的是悠悠的曲桥流水、苍劲挺拔的古树、青砖黛瓦的建筑,还有一大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草坪……每逢节假日,这里总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江南水乡的静谧、流传千年的文脉和碧波荡漾的美景在这里完美融合,成了众多游客找寻松弛感的理想之地。
许多人不会想到,曾经的胥山村,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村内河水又黑又臭。近年来,胥山村大力实施“千万工程”“五水共治”,推进“三改一拆”“甲鱼塘提质减量”“碧水绕村”工作,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胥山村实现美丽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文化网红村”。
【“嘉”里寻青绿】
绘绿:古村迎来华丽转身
胥山村因春秋名将伍子胥的传说而得名,相传,伍子胥曾在这里练兵磨剑。这里曾有着嘉禾平原上唯一的山丘,据1936年测绘显示,这座山主峰达21.8米。20世纪60年代,因嘉兴北部河道护岸的石头不够,胥山被开采,不到10年,山被挖空,如今这里成了一个水潭。“当时也是为了造福一方,把山开采掉了,修河岸、铺路、做房子地基,村民造房子也要用石头。”村民吴福康遗憾地说。
改革开放后,因为经济发展需要,胥山村建起了两家工业企业,一家镀锌厂和一家铝制品厂,因污水治理不到位,造成河水污染,曾经胥山的白莲秋水终被污染成了污泥臭水。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了众多胥山村村民的期盼。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0年起,胥山村以“赓续历史文脉,再现胥山风情”为理念,以“五水共治”为抓手,以打造“江南水乡典范”为目标,深入开展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打造一个“无山胜有山”的全新胥山。
“我们首先重点推进工业企业‘退散进集’工作,对镀锌厂、铝制品厂这两家企业进行搬迁腾退。”胥山村党委书记吴爱明说,同时,胥山村对周边32户农户实施征迁,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问题,并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和水生态修复项目,整治河道860米、水域面积约1.35万平方米,新建生态护岸1600米,河道清淤1200米,水系连通1处。
胥山村在整治中通过新建护岸、清淤、水系连通等措施增加水体流动性,并采用了雨水预处理、农田排水引流、微生物群落构建、水生动植物群落构建、曝气增氧等措施,系统改善水环境质量,使水质稳定在Ⅲ类水标准,在1.5米的水深范围内基本达到清澈见底。
如今的山浜,在阳光映射下波光潋滟、清澈见底、鱼虾戏石、藻荇交横,一个生机盎然的“水下森林”已然形成。
点金:农文旅融合奔共富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之路走不通,那村集体经济要发展,怎么办?胥山村给出的答案是农文旅融合奔共富。
吴爱明介绍,早在2018年3月,胥山村就凭借深厚的吴越文化和胥山文化底蕴,开始筹建胥山端午遗址文化公园,重现吴越风情,追溯端午文化之源,打造以端午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村。
投资3800万元打造的胥山端午遗址文化公园内,胥山牌楼主广场、民俗文化村落群、胥山遗址景墙、磨剑石、龙舟码头等景点星罗棋布,令人仿佛穿越至春秋战国时期;农耕文化馆、吴镇纪念馆、胥山草堂、黄亚洲影视文学园等给村民播下了文化与文艺的种子,结出了胥山编剧村等硕果;胥山文化广场则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早晨练个太极,晚上去跳一场广场舞,村民的生活乐陶陶。
此外,胥山村水质的改善,更赋予了村经济绿色发展新动能。葡萄、草莓、小番茄、蓝莓、甜瓜等果蔬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研学采摘游更是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
兴胥山,新机会。随着村容村貌的蝶变,村集体也因势利导,成立了嘉兴市胥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鼓足干劲带领村民积极投身乡村生态建设和旅游开发,在胥山遗址景区周边的农家乐、采摘园、民宿等业态做得风生水起。
胥山村一眼可见的美,迸发出了从“美丽生态”走向“美丽经济”的巨大能量,带动全体村民收获着美丽的成果。
【记者寻访手记】
发展工业曾经是众多乡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一条重要路子,但伴随着工业而来的污水废气,却让许多生态系统自我净化能力薄弱的农村吃足了环境破坏带来的苦头。
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给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胥山村用实践证明了“美丽生态”不仅能满足村民对生活品质提升的追求,更能成为让村民集体奔共富的强大经济引擎。
每年端午期间,胥山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举办,随着舞龙、赛龙舟、射五毒、手作香囊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开展,不仅给人们留下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记忆,更是在阳光碧水、绿树成荫的乡村绘就了一幅人间美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