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陈 强 黄 烨 通讯员 金张欢 图片由西山社区提供
从矛盾突出、乱象丛生的“后进社区”,到如今幸福和谐的“明星社区”,十多年来,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这个“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多、社会组织多”的融合型大社区一路“逆袭”,获得了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10项国字号荣誉,还成了新晋基层治理“网红打卡点”。
华丽转身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治理“密码”?记者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西山社区,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则让记者去看一看群众的笑脸、听一听群众的声音,“我们一切理念和行动的核心是:谋事想着群众、干事发动群众、成事依靠群众。”
用爱心建起教室 让新居民安心“筑巢”
“大姐姐教我们表演皮影戏,还辅导作业,比在家里有意思多啦!”今年暑假,11岁女孩金芸熙喜欢上了西山社区居委会三楼的“爱心教室”,她的父母在海宁务工,因为有了“爱心教室”,假期里她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待在海宁了。
这样的温暖场景,已在西山社区连续上演16年。
在新居民占比达四分之一的西山社区,以往每到寒暑假,“家长忙工作、孩子没人管”的困境,让不少新居民愁眉不展。社区党委在走访中摸清这一痛点,决定腾出居委会空间创办“爱心教室”。2010年,“爱心教室”正式开班。
最初,社区的社工“单打独斗”,既要备课又要照料孩子,如今,这里已形成“专业社工+高校志愿者+老年义工”的协同模式,成了家喻户晓的民生品牌。
今年暑假,来自吉林建筑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等高校的18名志愿者,在“爱心教室”陪伴着150多名小学员。“去年暑假教孩子们画皮影戏影偶,他们追着我问‘姐姐明年还来吗’,今年我肯定要兑现承诺的!”这是大学生志愿者钱昊月第二年来当志愿者,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每个孩子的喜好。
教室后方,6位平均年龄70岁的“银发义工”更是一道坚守的风景线。75岁的赵振华10多年来每个暑假风雨无阻:早晨7点准时开门,烧好热水、消毒餐具、打扫教室;中午帮低年级孩子分餐,下午陪着孩子们做游戏,直到最后一个孩子被家长接走才离开。
随着“爱心教室”口碑传开,服务内容也不断升级。今年,社区特意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教孩子们制作海宁皮影戏影偶;联合派出所民警开展防电信诈骗宣传、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等。
16年来,“爱心教室”已累计服务新居民子女超5000人次,吸引了6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经验做法已被海宁许村、长安等镇(街道)和多家企业复制推广——一颗爱心的种子,如今已在海宁大地上花开满园。今年,“爱心教室”还入选嘉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家门口”的爱心暑期托管服务点位。
“从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企业、高校主动找上门合作,‘爱心教室’早已不是社区的‘独角戏’。”金美凤感慨地说,正是一桩桩关切“小候鸟”的小事,让新居民渐渐把海宁当成“第二故乡”,不少人还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从“受益者”变成“参与者”,让温暖不断传递。
乘电梯像坐公交 托起老人幸福晚年
“以前爬楼梯至少歇两回,现在刷个脸十来秒就能到家,即便拎着重东西也不担心了!”站在单元楼大气崭新的“电梯公交”旁,西山社区隆兴嘉苑小区居民李阿姨满脸开心。
隆兴嘉苑是建于2003年的老旧多层小区,老年居民占比达35%。过去没有电梯,“上下楼难”是许多住在三层以上老人的一块心病。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谈何容易!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金美凤带着社工、社区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历时一个月收集了200余户居民的意见,梳理出“费用高、意见难统一、后期维护愁”三大痛点,最终联合海宁市人大硖石街道工委,创新推出“电梯公交”。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让居民“前期不筹钱、维修不用愁”。以一台总费用45万元的电梯为例,海宁市财政先补助20万元和基坑费用后,剩余费用由电梯公司全额承担,后续的维修、保养也由企业负责,居民只需按楼层分摊20年的“保底消费”:六楼住户20年总计支付4.8万元,每年仅需2400元,五楼3.6万元、四楼2.4万元、三楼1.2万元,一楼、二楼住户无需付费,没有了传统加梯模式下一次性支付六七万元的压力。
为让“电梯公交”尽快落地,社区还组建了“加梯帮帮团”:党员带头上门讲政策、算明细,楼上居民主动和楼下邻居沟通,网格员和热心居民当起楼道“牵头人”,让居民从“被动等待”变成“主动推动”。同时,社区依托“听事—议事—办事—督事—评事”五事工作法,由人大代表跟进管线迁移、施工噪声等问题,住建、综合执法等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实现“民生问题2天受理、1周办结”,最终一口气推动10台电梯成片加装。
目前,隆兴嘉苑已有6台“电梯公交”交付使用,4台正在紧张施工。这些电梯外观大气,正对单元楼入口,与楼体保持一定距离,不影响低层采光;居民刷脸就能直达自家楼层,方便又安全。
“平均下来,刷一次脸大概5毛钱,像坐公交一样,平时买菜、遛弯随便坐!”80多岁的李阿姨家住五楼,如今“电梯公交”投用,她每天都能下楼和老姐妹聊天遛弯,脸上笑容多了不少,“这台小小的电梯,解决了出行难题,让我们这些老旧小区的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稳稳的幸福。”
凝聚专业力量 让每一个需求都有落点
“叮——张阿婆离开安全区域,定位西山公园门口附近!”清晨,社区“益呼应”(121爱回家)救助平台的警报声突然响起,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家属,带志愿者赶往定位地点,最终在公园长椅上找到了迷路的张阿婆。这样的紧急救援,在西山社区已上演过多次。
西山社区老年人口占比高,社区党委依托社会组织力量,打造“121爱回家”项目,有效串联民政、卫健、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该项目实施8年来,累计出勤2400余次,成功找回走失者460人,服务对象从最初西山社区40位老人扩增到现在海宁全市1243位老人。
到过西山社区的人都会为一串数字感到惊讶,社区自主培育了43家社会组织,其中的海宁爱心联盟更是凝聚了海宁全市162家公益团体、27000多名志愿者、4500多名党员力量,常态化开展服务项目45个。
“西山社区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培育了很多社会组织,让他们参与到社区治理和服务之中。”金美凤说,“聚各方力量,专业更有效!”
根据新居民多的特点,社区探索以“乡音乡情”服务新居民。早在2008年,社区就成立了全省首个社区新居民服务机构——温馨港湾服务中心,2022年又成立了海宁市新居民发展联合会,针对新居民群体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等问题,升级组建服务新居民的社会组织——“潮乡家园”,用好“乡帮宁”新娘舅帮帮团调解品牌。
“‘乡’是乡情乡音,‘帮’是互助帮忙,‘宁’是海宁安宁。大家都是背井离乡来打拼的,用家乡话聊两句,很多‘疙瘩’就解开了!”团队骨干张清平是嘉兴市四川商会执行会长,用乡音调解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矛盾等各类纠纷。如今,“乡帮宁”已协助调解新居民纠纷2000余起,打造出浙江省“金口碑”调解品牌。
“只有找准群众的需求点,用好社会组织这把‘金钥匙’,社区服务才能更精准,才能赋予社区治理最强大的能量。”金美凤介绍,社区以“众筹、共享”理念,整合成员单位资源,培育成立“919爱心基金”、公益公积金、社区发展基金三大基金,累计募集公益资金近1000万元,用于不同类型的助困帮困。
金美凤感慨地说:“我们城中村改造后,有65%的居民不愿搬到条件更好的小区,选择留在了西山,让我觉得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记者手记】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它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发现,在西山社区,群众需要的就去做。“爱心教室”里孩子的笑声、“电梯公交”里老人的笑容、“益呼应”平台的及时响应、“乡帮宁”调解室的乡音家常……起因都是群众生活中的真实需求。
大道至简。西山社区的社会治理“密码”说宏大很宏大,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以人民为中心。
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把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才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