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徐杨蕾 通讯员 汪燕鸣 王佳萱 图片由湘家荡区域(七星街道)提供
晨光掠过湖面,波光粼粼,倒映出湖畔现代建筑的简洁轮廓。这片临湖而建的建筑群,位于南湖区湘家荡区域(七星街道),不同于传统科技园区,这里更像是一座与湿地公园共生的“未来引擎”。
过去的七星,长期是传统农村模样,更像城市边缘的“郊野后花园”,直到2018年湘家荡区域正式按下 “科创区+风景区”双轮驱动的启动键。从那时起,湘家荡区域宛如激活了一扇“传送门”,随着科技基因的深植,以传统生态湖区为基底的土地上,长出了一片科创“生态林”。
【“嘉”里寻青绿】
绘绿:
从郊野荒湖到诗意栖居
你会如何度过夏天?在湘家荡区域这片融合了江南水韵与田园诗意的沃土,或许能找到答案。这里拥有2000亩广阔水域,碧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清风拂过,带来沁人心脾的凉爽。这里既是畅享清凉、释放活力的天然舞台,也是让心灵得以栖息的度假胜地。
然而,20多年前,七星仅依靠桥埭路、兴星路等寥寥数条街道维系运转,集镇规模之小,步行一刻钟便可纵贯南北。
这场蝶变,始于区域交通脉络的重塑。三环东路快速路、湘家荡大道、栖贤路等主干道相继贯通,与双溪路、庆丰路、亚太路等支线道路共同织就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持续20多年的“基建工程”逐步改变了区域的城乡肌理。随着交通能级的提升与人口结构的优化,湘家荡区域实现了从昔日以农产品闻名的江南水乡到创新活力涌动的科创湖区的华丽转身。
与曾经几近郊野荒湖的状态相比,如今的湘家荡区域依托“万亩森林、万亩水域、万亩良田”自然资源禀赋,持续深耕高品质风景区。走进湘家荡省级旅游度假区,可以看到沿途风景如画,湖光水韵尽收眼底。
点金:
科创基因与自然肌理共生长
碧波荡漾的相湖,不仅滋养着风景区的诗意栖居,更展现出自然肌理与科创脉搏交融共生的鲜活场景。一场刻入肌理的“发展基因”重塑,让这片曾以农桑为根的土地,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底色向引领型“科创区+风景区”融合基因的跃迁。
看得见的风貌蝶变背后,是科创浪潮的悄然奔涌。中电科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双双跻身嘉兴市智造创新强市示范科研平台十强,其中南湖实验室跻身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南湖研究院相关平台纳入省级培育名单。目前该区域已累计引进8个院士团队、16名国家级人才,硕博人才超700人,6000平方米的“相湖星天地”孵化平台已吸引13家科技企业入驻。
随着大平台大通道大花园建设大力推进,这场进化不断加速——围绕“智能物联、低空经济、新能源、大健康”产业布局,以敏华未来工厂、湖钠能源等项目为牵引,联动知行科技、泰禾电梯等重点项目,通过“链长+链主”机制培育产业集群。甪里未来健康城建设正推动医疗健康高地崛起,聚焦医疗服务、医研转化等领域,发力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打造“健康、友好、乐活”的新城样板。
如今,平静的湖畔涌动着强劲的科创动能,众多科创产业明珠镶嵌其间,释放出规模化、高端化效能,呈现多层次、多元化融合发展态势。湘家荡科创湖区正以强大的磁场效应与带动效应,持续滋养着产业与企业的生长壮大,推动区域发展迈向高质量新阶段。
【记者寻访手记】
站在湘家荡科创湖区,可以深切感受到科技与自然共生共长。20多年前的“郊野后花园”,如今用“双轮驱动”写下新答案。这里没有钢筋水泥吞噬绿意,而是科创楼宇与自然风光互为背景;这里既不是冰冷的科技孤岛,也不是原始的生态保护区,唯有数据流与湖波纹共振共鸣。最动人的景致,不在高楼广厦,而在发展哲学的重构——科创基因于自然肌理中生长,创新与自然风光同频呼吸。这片土地向我们展现了科技创新与青山绿水相向而行,共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