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从鱼虾“梦工厂”看麟湖“共富路”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2版:嘉1度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严 涵 通讯员 杨新雨 摄 影 陆海根 部分图片由油车港镇提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农业科技的加持,让诸多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照进现实:岸上能养鱼,空中可种茄,生猪住进“云上牧场”……

  嘉兴,这片承载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沃土,展开一幅幅现代化农业新图景。而在秀洲区油车港镇的蓝城现代渔业科技园,加州鲈鱼住进了岸上“别墅”,成为这片土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一颠覆传统的养殖模式,今年预计将创下超1500万元产值。“南方的客户要,北方的客户也要,最远卖到陕西。”养殖技术负责人康鹏飞最近忙得脚不沾地,今年仅成品鱼就卖出200万斤,鱼苗预计将售出2000万尾,如今还办起共富学堂,为镇上近30名渔业养殖户“充电蓄能”。

  火遍全国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撬动起千万产值?

  一座鱼虾畅游的“梦工厂”

  遮阳庇荫的顶棚、整齐划一的圆形养殖池、运转有序的循环水设备映入眼帘,池内密密麻麻的鲈鱼苗在畅游……走进秀洲蓝城现代渔业科技园,记者亲眼见到“鱼儿岸上养”的场景。

  康鹏飞拿起抄网,在鱼池里轻轻一舀,几条活蹦乱跳的鲈鱼便出现在眼前。这些鲈鱼体形健硕,活力十足,彰显着养殖环境的优良。

  “我们养鱼和传统模式不太一样,这个大桶里都是满满的‘黑科技’。”康鹏飞介绍,每个鱼池的循环水系统持续运作,使鱼池里的水时刻保持流动,这种流动的水环境促进了鱼的活动,打造出利于鱼类生长的优质环境。同时,高度洁净的水质让鱼儿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高效水循环实现“高密度养鱼”。康鹏飞告诉记者,目前的养殖密度是每立方米100斤,最高密度可达每立方米160斤,也就是说,一个150立方米的鱼池可以养殖75000尾鱼苗。

  去年10月,蓝城仁信水产项目投产,在油车港镇走出一条节能增效的现代渔业发展新路。作为秀洲蓝城现代渔业科技园项目一期,蓝城仁信水产项目所运用的高围池内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可以确保全年无间断地稳定产出高品质鲈鱼,彻底告别“靠天吃饭”。

  值得一提的是,秀洲蓝城现代渔业科技园是由油车港镇15个村组建而成的抱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秀洲本尚农业公司出资建设,项目盘活100亩左右低产值土地,通过“政府引导+科研院所+村企共建”的共富新模式,村镇收益通过固定投资回报实现保值增值。

  这样看来,秀洲蓝城现代渔业科技园恰似一座撬动乡村共富的“梦工厂”。项目分三期推进:一期为蓝城仁信水产项目,涵盖加州鲈鱼与饲料鳜鱼苗的孵化、标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及渔业观光研学等;二期将建设罗氏沼虾数字育苗工厂;三期则聚焦乡村文旅运营与水产品预制菜加工等延伸领域。

  即将开工的二期项目,重点培育的自主创新成果“浙蓝一号”罗氏沼虾,具有生长快、抗病性强等优势。预计投产后,年可产优质虾苗5亿至8亿尾,年创收超2000万元,带动周边万亩养殖户增收,形成超2亿元规模的产业链。

  这座科技园,激活油车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不起眼的小鱼小虾,将蜕变为“致富鱼”“致富虾”,实实在在鼓起周边村民的“钱袋子”。

  一支造梦麟湖的“智囊团”

  在麟湖畔,你可以看到智慧化大棚里的果苗正在生长,也可以走进科技渔业高密度养殖场一探究竟……一批新兴农业项目能够落地油车港,离不开蓝城农业副总经理、蓝城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向珊的努力。

  清华硕士出身的向珊,自2013年与农业结缘,便在沃野间扎下根。2023年8月,她带着团队来到油车港,成为秀洲区农业经济开发区的运营力量。

  70%的时间扑在项目一线,30%的精力奔走招商,向珊成了杭州与嘉兴间的“通勤达人”。“不仅要做好项目对接、平台搭建,更要把好项目引进来。”在她和团队的推动下,万亩粮油全产业链、蓝城现代渔业科技园、蝦意谷等项目陆续落地,总投资超6亿元,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初到油车港时,向珊团队发现,这里的水产养殖虽成规模,却受困于传统模式:费水费地,密度低,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全池覆没”。

  靶向破题,向珊团队迅速行动。2024年10月,秀洲蓝城现代渔业科技园应运而生,他们组建“跨界先锋人才团队”,链接湘湖实验室顶尖专家,让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技术落地生根,单位面积产出是传统养殖的20多倍,全年为养殖户提供稳定优质鱼苗,彻底告别“靠天吃饭”时代。

  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麟创渔”共富工坊也顺势而生,创新打造“政府引导+科研院所+村企共建”的共富模式,预计每年吸纳灵活就业劳动力50余人,实现月增收5000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800多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8月14日举办的“麟创渔”共富工坊2.0版升级发布暨“麟创渔”共富学堂启动仪式上,产业共富合伙人获授牌,共富指导员受聘上岗,专家授课详解“渔业发展趋势与技术创新”……传统养殖户与新技术“面对面”,碰撞出更多可能。

  “今天学高密度鱼虾养殖,还能尝试用这种模式养鳖、养蟹。”向珊的话语里满是期待。科技为传统养殖经验插上翅膀,能为渔业发展打开无限空间。

  作为产业共富合伙人之一,油车港镇杨溪生态鳖产业园总经理周惠英是循环水养殖的受益者,在她的30亩循环水跑道养殖鱼塘里,五条跑道里水流不息,动力设备、增氧机等都能手机操控。

  “养殖用水通过层层过滤,减少了养殖风险。”听了第一堂课后,周惠英脑海中闪动着新想法,“岸上高围池养鳖,这是个可以探索的新方向。”

  一幅麟湖沃土的“共富图”

  胜丰村蓝莓园里,比一元硬币还大的果实缀满枝头;南湖菱繁育基地内,一个个圆角菱诉说着千年农耕智慧;小余儿蓝莓园的落地,为农旅融合模式塑造新样本……春摘蓝莓、夏采菱角、秋品螃蟹、冬尝草莓,油车港的四季,总弥漫着田园的鲜甜。

  这份田园诗意,化作乡村共富的活力。在胜丰村菱珑湾景区,上午逛农场、选多肉,午后在沐杭咖啡小憩,傍晚到“糖糕奶奶课堂”体验非遗技艺……“高颜值”与“高内涵”交织,纷至沓来的游客的脚步踩热了这片土地的致富路。

  让乡土风情焕发新生的,是85后农创客蒋娟娟这样的实践者。作为嘉兴艺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乡村文旅运营师,她以“浪漫菱珑?梦里水乡”为主题为菱珑湾景区赋能,打造出诗意栖息地,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

  这一切的背后,有秀洲智创聚落农创园的强劲托举。作为今年新晋的省级现代化农创园,其以麟湖双创中心和产业服务大楼为农创服务平台,积极探索推进基本服务、智库建设、产研对接、人才培育、项目孵化五大智创聚落人才赋能体系,进一步深化项目申报、行政服务等多方面服务。

  向珊运营团队在此打造的“智创+”生态圈里,TALK沙龙、亲子研学、电商培训轮番上演,智创集市、咖啡角、直播间成了新农人聚集地,思维在此碰撞出火花,资源拧成了合力。湘湖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数字经济创新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科技赋能,让油车港镇发展现代农业有了硬核支撑。

  截至2024年6月,农创园已吸引了12家农业主体入驻,共有新农人77名,其中农创客54名,累计带动超过1850名农民增收。今后,乡创联盟、培训基地、返乡计划、论坛品牌、双创大赛等矩阵将持续发力,让创客精神融入油车港镇的每一寸肌理。

  在“强平台”的同时,油车港镇更是把党建引领作为推进农业发展的“红色引擎”,一个个像“麟创渔”共富工坊这样的“共富体”正带动产业兴旺,群众增收——胜丰村“南湖菱”共富工坊内,依托南湖菱菱种繁育基地,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产销一条龙模式;澄溪、杨溪、合心等5村合作抱团的油车港镇核心示范稻渔共生基地里,展开北片粮食致富联合体共富画卷;以胜丰村为核心联动周边四村一社区,打造一条“环荡共富强村示范带”,释放出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

  麟湖滋养的这片沃土,凝聚着创客智慧,书写着乡村共富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