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
N王柏强
离我家不远的那条小街上,有一座家庭图书馆,图书馆的主人兼管理员是本镇小学的退休教师周老师。从刚上小学起,我就经常去这个家庭图书馆看书、借书,至今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周老师爱看书、爱买书、爱存书的习惯,在全镇乃至方圆几十里内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镇上多年来流传着一个佳话,有一年夏天,周老师去嘉兴市区的新华书店添置了一大包新书,回来时正好遇上了电闪雷鸣的瓢泼大雨,从公交车站到周老师家还有近三公里路程,他二话没说,脱下外衣,把那包书裹得严严实实,抱在胸口,就冲进大雨中,快步流星地朝家跑去。到家时,怀里的那包书干燥整洁,毫发无损,而他则是从头到脚淋了个湿透,还因此得了一场感冒。
我那时是周家图书馆的常客,因为那里有许多图文并茂的少年儿童读物,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丁丁历险记》《半夜鸡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等,都是我爱不释手的好书。周老师还自费订阅了《少年文艺》《儿童时代》《小朋友》等几份当年十分热门的儿童期刊。每周期刊送到时,总有不少小朋友抢着要先睹为快。
周家虽然不是很大,但除了卧室和厨房,每间屋子都摆满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书架,书架一律装有玻璃橱门,里面的书一排排、一层层,整整齐齐,一目了然。每个书架橱门的门框上,都贴着一张狭长的小纸条,写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小说”“儿童读物”等分类标题,便于大家寻找。
对我们小孩子,周老师还热心地鼓励我们多看书、多借书,谁的借书证上借满了若干本书,他就会拿出自己买来备着的一些铅笔、橡皮、小刀等学习用品奖励给我们。我在小学阶段的不少学习用品,都是周老师奖励给我的,我很开心,也很自豪。
一年又一年,周老师的家庭图书馆里的大量图书,伴随着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健康成长为青年。一年,我参加了周老师组织的“农科读书小组”,那是他为培养对农业科技感兴趣、立志将来投身农业生产的年轻读者而成立的一个学习小组,主要的活动就是组织大家阅读实用的农科书籍,共同探讨解决在参加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那时,我们正在试种菌菇类菜品,而这类菜品在种植技术上的要求又比较严格。于是,读书小组就重点组织大家阅读种植菌菇类的相关农科图书。
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更没有“百度”。为此,周老师一方面联系市里图书馆负责城乡图书借阅的同志,要求多多调拨这类书籍,一方面自己多次前往新华书店,觅购这方面的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方努力,农科读书小组先后拥有了不少菌菇类菜品种植的书籍。从基材的选配到菌丝的培育、从温湿度的控制到病虫害的防治等,农科小组的组员们逐步掌握了种植知识和技能。终于,我们第一年的菌菇类食材的种植就获得了圆满成功,而且此后的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质量一年比一年优,菇农们的经济收入也显著增加了,乡亲们都啧啧赞叹说,我镇菌菇类食材的种植成功,并逐步形成产业,周老师和他的图书馆功不可没!
冬去春来,岁月如梭。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市里工作。近日,我回到小镇探亲,特地去到那条小街,要看看周老师和他的家庭图书馆。虽说是网络时代了,但周家的图书馆里,读者依旧不少。踱步在一排排的书架前,我发现增加了不少凸显时代气息的新书,有互联网、大数据、元宇宙知识的,有讲解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机器人科学的,当然,还有不少讲述本土地方文化的文史书籍。我由衷祝福这个书香浓郁的家庭图书馆与时俱进,越办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