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通讯员 田芳美 朱慧杰
“爸!”8月6日,双胞胎双凤、双英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父亲,这场团圆迟到了整整30年。
当天上午,在海盐沈荡康复医院门口,王春与双胞胎姐姐正翘首以盼,见到父亲的那一刻,3个孩子都哭了。
1995年11月,父亲王有忠发来电报,告诉两个女儿自己要从贵阳到浙江德清看她们,并告知了火车的车次、座位号及到达时间。次日凌晨1点,女儿和女婿马银法如约在杭州火车站等候,却始终没有等到老人。“我们在火车站找了整整3个晚上,又在杭州找了10多天,周边地区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人。”马银法说。
之后的十几年里,一家人也没放弃过,可是没有方向的寻找就如大海捞针,更何况在通信、交通都不发达的年代。这也成为了姐妹俩心中永远的痛。
几年前,海盐澉浦镇来了一名流浪汉,镇政府工作人员立即上报给海盐县公安局澉浦派出所,民警徐佳华接手这件事。但流浪汉拒绝与人沟通,大家一度以为他不会说话,这也导致无法获取人员信息,只能猜测他80来岁。后来,每年夏季抗台前期工作中,都是徐佳华想尽办法将老人劝至安置点,一来二去,老人这才愿意与徐佳华说上几句话。老人说着贵州方言,脑子有点不太清楚,他提到自己来自“sha e”乡,名字叫“王zhong you”。徐佳华一查,贵州确实有个沙鹅村,并非沙鹅乡,附近也有王姓村民,这高度重合的信息让他高兴极了,立即向沙鹅村地方公安以及村委会询问并发去老人照片,得到的却是失望的答案。
事情得不到进展,成了徐佳华心中一根刺,虽然老人去年已被民政部门安置到康复医院照料,但他仍时刻记挂着帮他寻找家人这件事。今年8月初,徐佳华与大学同学聊天时,记起这位同学也来自贵州,便提了一嘴老人口中的“沙鹅乡”。这位同学答应帮忙去了解,后发现原先是有沙鹅乡这个地方,不只是现在的沙鹅村,周边村庄老一辈的村民会说自己是沙鹅乡的,那就是说老人很可能就是来自曾经的“沙鹅乡”,重新燃起希望的徐佳华决定亲自去一趟贵州。但当地派出所给的答案依旧是查无此人,想到老人走失时间久远,会不会已经销户了?徐佳华决定与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去沙鹅村再问问看。
几天的时间里,徐佳华走访联系沙鹅村12个组,但都没查到有相似走失人口。直到8月5日,走访至其中一个小组时,工作人员说起隔壁凹河村王万学的父亲走失几十年了,这个村和其他几个村以前都属于沙鹅乡。徐佳华立即致电王万学让他前来辨认,王万学又喊来了家中其他几个兄弟,几人对着徐佳华提供的照片看了又看,觉得这就是他们父亲,而且他们父亲名为王有忠,与老人说的“王zhong you”高度相似,徐佳华立即为几人采集了DNA。为了最快获取结果,徐佳华又联系到他们在浙江德清的弟弟王春,让他同时前去海盐进行DNA采样。
8月5日,王春接到三哥王万学的电话:“小弟,咱爸可能找到了!”王春是家中老幺,父亲走丢的那年他才十来岁,他告诉徐佳华:“当时我还小,爸爸长什么样我都忘记了,但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也要来确认。”
于是第二天,在派出所的安排下,王春和姐姐们从德清来到海盐。姐姐王双凤看到老人,第一句话就是:“跟弟弟太像了,我想错不了!”而且他们也在老人身上找到了熟悉的印迹:父亲年轻时干活砸坏的大脚趾以及头上缝针的伤疤。
海盐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第一时间派了2名技术人员前来为王春采集血卡,由技术部门提交审核并受理后,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检测比对工作。8月8日,王有忠和王春兄弟做的DNA匹配结果出来,刑侦大队第一时间将好消息告诉他们。
“当初是来我家路上走丢了,30年了,我一直都很自责……”女婿马银法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一切尘埃落定,姐弟几个看着整洁的房间,不断对派出所以及医院的工作人员道谢。8月12日,王家兄妹将一面写着“千里寻亲得相助 为民解忧暖人心”的锦旗送到了派出所。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老人在子女的护送下踏上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