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邓雪珂 通讯员 沈 俊
广袤田野、“三桥”联动、潮卷共富……这是海宁聚焦“一块地”集成改革,围绕“规划集成、项目集成、要素集成、成效集成”四大集成,以土地综合整治为空间载体和行动抓手,打破镇(街道)界线,促进资源要素跨乡镇流动,优化空间格局,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改善城乡风貌品质,擘画的城乡融合潮图,打造的“耕”基“粮仓”拱卫宜居“天堂”、宜业“钱庄”。
蝶变发展,早就有迹可循。2022年,海宁马桥街道等4镇(街道)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入选浙江省首批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后,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与幸福逐渐具象,将理想蓝图变为现实家园。
规划引领,构建全域治理格局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改革创新是最大的红利。
发展过程中,海宁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契机,协同“三区三线”划定,立足江南水网平原特色,锚定马桥街道“一核两翼”空间基底,系统衔接村庄规划、农业产业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系治理以及低效用地再开发等专项规划,形成全域整治“总框架”。
明了方向后,还需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实施“靶向治理”——该项目区东西两翼依托“万亩方”项目,以“多田套合”为核心,优化耕地等农用地布局,形成“粮仓”农耕底蕴;中部依托东西两翼产生的节余指标,联动城市有机更新,打造宜居示范区与产业升级带,形成“耕基稳、产业兴、城乡融”的差异化格局。
与此同时,海宁统筹运用“详细规划+通则管理”两种乡村地区规划管理方式,出台并试行浙江省乡村地区首个“通则式”管理规定,进一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要素共融,激活空间多维价值
建设“万亩方”农事展示中心;打造数字化、机械化的东西两翼“粮仓”;建成万亩方1片、千亩方3片;新建高标准农田9486亩,粮食亩产可达1300斤……漫步海宁,沃野连畴、连年丰收的背后,是小田变大田、全村“一块甜”的美好。
“我们以农业产业规划为引领,统筹连片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等工程,着力推进‘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稳步提升‘多田套合’率。”海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素共融下,不仅激活了空间多维价值,还打破了土地静态资源属性,赋予土地流动性和资本化价值,使沉睡的土地资源焕发新生。
如通过整组搬迁引导城乡居民集聚,积极创建城乡未来社区,重塑城乡新面貌;通过跨乡镇要素流动,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和美乡村建设和集镇有机更新,支撑中部宜居“天堂”和宜业“钱庄”;通过创建新丰社区省级未来社区,打造先锋社区共富馆,完善“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让幸福触手可及。
重塑乡土,谱写美丽田园新梦
土地综合整治的推进需完善制度、多方发力、协同推进,才能更好激活治理新动能。
将治水剿劣、清洁田园、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生态修复工作纳入全域整治范围,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与生态保护修复。
随着一江碧水流淌,海宁的历史文脉也在乡土重塑中“活”起来。“我们以焕活城乡共同体中的乡土文化传承为目标,通过集镇有机更新,修缮还原历史建筑,活化乡土记忆。”上述负责人说。
结合湖塘集镇、马桥集镇等有机更新,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对湖塘集镇始建于1298年的朱文公祠进行修缮还原,形成朱子文化园……借助美丽田园、景区村庄等,海宁积极引导打造“旅游+”“+旅游”多元融合业态,涌现出利众村西牌楼古银杏文化园、新塘村“柴砖银行”等一批特色文化院。以新塘村为例,该村巧借“柴砖银行”变废为宝,被评为浙江A级景区村庄,每年吸引2万多人次游客,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70万元。
协同创新,探索共富实践路径
如何让资源从农民手中来、效益回到农民手中去?土地综合整治是关键。
海宁以此为平台,构建起“市级统筹、镇街主抓、村级落实”三级专班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整治方式,探索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并以“EPC+O模式”的方式整体运营实施“万亩方”项目,打造种、产、加、销、旅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让生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
而今,这里以整治后的连片流转耕地为生态资源载体,创新“政府+企业+村民共建共享”“村集体+农业主体+低收入农户”等共富模式,真正实现“资源增值,农民增收”;持续探索“村村抱团”、“低收入农户共富帮扶”、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型等,为村民铺就一条致富路。如“万亩方”项目建设中,农户以土地入股,每年获得1000元/亩的固定租金,还能通过分红共享产业收益;再如“善粮惠”共富菜园,整合6个村农合联、商会等统战资源,为125户低收入农户建设农业标准厂房,人均年增收450元。
从“生态粮仓”到“美丽经济”,从“共建共享”到“抱团共赢”,海宁以全域整治为基、机制创新为翼,探索出一条“生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