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唐潇伦
通 讯 员 周森杰
本报讯 从昔日的“城市废料”变身为如今的“资源宝藏”,建筑垃圾资源化已不再是环保口号,而是无废城市的必答题。
这一变化,源于嘉兴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嘉兴积极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通过技术、数字、创新三维发力,以科技赋能“绿水青山”,让建筑垃圾摇身一变,成为优质再生建材,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建筑垃圾能干什么?昨天上午,在位于海宁市的杭海新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现场,记者找到了答案——建筑垃圾“点废成砖”。
厂区机器轰鸣,生产线忙碌运转。走进厂区,满载拆迁废料的卡车缓缓驶入卸料区。而在再生建材生产车间,又是一番高效场景:经过破碎、筛分等15道精细化工序,刚运来的建筑垃圾被送入制砖机,30分钟后,一块块灰色的再生砖便从生产线末端输出,运往省内各地。
“这种再生砖强度与传统砖相当,成本却比传统砖低2/3,以前这些垃圾只能运去填埋,现在能循环利用。”指着最新研发的再生产品——微孔纳米再生砖,鸿翔环境科技(海宁)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刘泽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模式每年能减少70万吨固废处置量,节约标煤2183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64吨,可以说“吃进去”的是建筑垃圾,“吐出来”的是再生材料。
据悉,杭海新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总投资1.21亿元,占地37.5亩,年处理能力达70万吨。项目依托自主研发的破碎、筛分工艺和设备,实现了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工程垃圾、大件垃圾“五位一体”全品类回收利用。
如果说末端资源化利用实现“点废成砖”,那么源头智慧化监管则助力“全域无废”。
“以前小区装修垃圾堆得像小山,现在清运车来得特别及时,满了就运走,小区环境干净多了。”在海宁市长安镇某小区,居民李大伯指着空荡荡的建筑垃圾堆放点赞不绝口。
依托“智能收运云平台”,海宁将建筑垃圾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纳入该平台,实现全流程智慧化精准监管。“居民小区的建筑垃圾堆放点一旦饱和,平台便会自动识别并迅速调度收运车辆。”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智慧环保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心主任朱云晓告诉记者,针对过去小区装修垃圾处理难题,便民化收运体系打通了建筑垃圾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过去建筑垃圾随意堆放,现在成了‘香饽饽’。”朱云晓的话,勾勒出建筑垃圾治理的绿色发展新路径。“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打好建筑垃圾治理‘组合拳’,把源头减量、运输联单、末端处理串成闭环,切实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从‘无害化’向‘高值化’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