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陈培玉
图片由王店镇提供
车间主管从电脑中调取奶牛前一天的健康状态,副总经理跟直播卖货主播确认开播时间,仓储管理人员梳理需冷链配送的低温奶……走进位于秀洲区王店镇红联村的嘉兴冻兴牧业有限公司(原东兴奶牛场),记者看到每个人都在忙碌着。
高标准牛舍、挤奶大厅、饲料车间、粪污治理车间、臭气治理车间、奶牛文化馆、种业研发大楼、大数据中心……“高大上”的设施和优美的环境,让人无法想象几年之前这还是一个臭烘烘、乱糟糟,随时面临淘汰的传统奶牛场。
【“嘉”里寻青绿】
绘绿:
插上科技之翼,好牛产好奶
“我是碰上了好时代,才有今天的事业。”嘉兴冻兴牧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顾冻兴在1999年开办奶牛场,从“牛贩子”成了“场主”,后来又成立了公司。
粗放型的奶牛场,必然存在着气味难闻、环保不达标、牛舍脏乱差、牛奶品质不高等“胎里毛病”。“那时候的奶牛场都差不多的,能赚钱就行。”顾冻兴坦言当时没有想很多。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乳品公司办起了现代化牧场,优先使用自己牧场的原奶,再加上全社会环保理念的提升,传统奶牛场面临要么改革要么退出市场的局面。
“要做!还要做好!”顾冻兴和已在公司任副总经理的儿子顾利斌做了决定。科技赋能、绿色养殖、农文旅协同发展是他们定下的改革基调。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合计投资1.55亿元,启动了“冻兴长三角种牛基地建设”项目。
“我们创新推出了‘楼房式立体养殖’。”顾利斌指着在全封闭智能化牛舍内悠闲踱步的奶牛表示,借助科技赋能,他们能实时调控牛舍温度、湿度及空气质量,结合AI行为分析技术,精准掌握奶牛健康状态,实现奶牛养殖效率与品质的双提升。同时,他们另辟蹊径建立全国首个“奶牛种业教授工作站”,培育出国内领先的高产奶牛种群,种牛遗传性能评估值位列全国前三。
梦想照进现实,顾冻兴深有感触,“不断顺应时代和群众需求进行创新和改革,是所有企业的生存之道,传统养殖业也不例外。”
点金:
农文旅共舞,绘就共富新画卷
现在离国庆还有1个多月时间,顾利斌和同事们已经开始准备国庆期间的各类策划。
“牧场周边环境变了,我们的商机也越来越多。”顾利斌说,目前冻兴牧业是嘉兴地区唯一的奶牛养殖企业,除了顺应市场需要推出巴氏杀菌乳、酸奶、奶酪等高附加值乳制品外,还积极协助王店镇建设牛花花小镇,打造“牛IP”,培育“牛文化”。
村民宋之平带着孙女在冻兴牧业旁的儿童乐园玩耍,他告诉记者:“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很多。”周边一望无际的青绿“万亩方”、充满诗意的露营基地、香喷喷的窑烤面包……牛花花小镇满载着乡村野趣。
随着牛花花小镇的逐步成熟,冻兴牧业开发的牧场观光、乳品DIY等研学项目,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政府联动企业和周边村庄打造“田园牧歌”精品路线,推出农家乐、民宿等配套服务,带动50户农户转型经营,户均年增收12万元。农文旅融合不仅激活乡村经济,更形成“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良性循环,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市民孙先生是冻兴牧业的“忠粉”,“牛奶新鲜看得见,公司还很有情怀。”孙先生说的“情怀”指的是冻兴牧业的秸秆回收和“共富奶牛棚”机制。每年公司回收周边农户秸秆4000余吨,生产有机肥3000余吨,同时推出了“共富奶牛棚”项目,已有51户低收入农户以资金形式入股,牧场每年固定按入股资金不低于15%的分红回馈给农户,让低收入百姓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
【记者寻访手记】
我去过王店镇很多“网红村”,各具特色。可以说,各村的差异化发展是“网红”成“常红”、流量变“留量”的最大因素。红联村有着长三角地区为数不多的奶牛场,在完成从传统奶牛场到现代化牧场的蝶变后,他们紧紧围绕着“牛”字做文章,以农旅融合思路,一步步打造了牛花花小镇。
村民们热情地向我介绍村庄的华丽转身和奶牛场的“前世今生”,没想到小小奶牛场竟然改写了一个村庄的历史。如今,随着牛花花小镇各种设施逐步完善,慕名前来的游客日益增多,也给村民们带来了许多商机,他们开出了农家乐、民宿,各类农产品销售量不断上升。“钱包鼓了,幸福感强了!”村民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幸福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