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解锁千年非遗的“DNA密码”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06版:嘉兴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N通讯员 许 圆 晚报记者 陈 强

  

  本报讯 摸蚕茧、拼皮贴、染花布、绘乡情……这些天,走进绿意葱茏的海宁乡村,非遗的烟火气在田间地头升腾。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的蚕桑乐园人头攒动,丁桥镇诸桥村的皮贴画工坊笑声阵阵,黄湾镇大临村的蓝染缸前排起了队,袁花镇镇西村的文化礼堂里色彩飞扬——一场意义非凡的非遗寻艺之旅,让游客们在与乡土的触碰中,解锁千年非遗的“DNA密码”。

  “蚕茧摸起来像绸缎,还能制成非常精美的工艺品!”走进周王庙镇云龙村的蚕桑乐园,拥抱无边的绿意桑海,来自杭州的李女士摸着蚕茧由衷地感慨。

  这些天,天气炎热,在这里,一只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正在智能化养蚕房恒温恒湿的环境里津津有味地啃食着新鲜桑叶,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别样呵护。游客们或蹲在蚕房观察蚕宝宝啃食桑叶,或围在当地非遗传承人的身旁观看蚕桑生产操作,学剪茧、定型,格外开心。

  “蚕宝宝吃30天桑叶才结茧,一根丝能拉1500米长呢!”触摸着温润的蚕茧,感受生命奇迹在掌心萌动,近距离观察蚕宝宝,了解吐丝结茧的千年智慧,亲手把小小的蚕茧变成别致的艺术品,来自上海的王先生一家直呼此行非常值!

  “没想到硬邦邦的皮革边角料,能拼出小桥流水!”在丁桥诸桥村的皮贴画工坊里,游客陈小姐连连惊叹。作为“中国皮革之都”,海宁的皮革产业闻名全国,而诸桥村的皮贴画将废弃的皮革边角料变成了艺术载体。

  工坊货架上,红的、棕的、黑的皮革边角料分类码放,像等待召唤的色块。在老师的指导下,游客们拿起剪刀,将硬朗的皮料剪成柳叶、小桥、乌篷船。“没有绘画功底也没关系,皮革的纹理本身就有美感,只要亲手裁剪、拼贴、组合,硬朗的皮革在你手中也能变成充满江南韵味的图画!”一位老师自豪地说,这门技艺脱胎于匠人“惜料如金”的传统,如今成了产业与文化的纽带。

  在黄湾大临村的蓝印花布工坊里,靛蓝的草木清香漫过鼻尖,刚从染缸捞出的棉布在阳光下颜色渐显,像水墨一样晕染开来,引得游客连连赞叹。

  系上围裙,学调浆、刻板、浸染……游客周先生带女儿体验染花布的全过程,小姑娘特别有成就感。“爸爸,我也是一名小染娘了!”当亲手刮开灰浆,蓝底白花的图案浮现时,小姑娘拍手雀跃道,“这比电子游戏好玩多了!”

  走进海宁玩“手作”,当然少不了画农民画绘乡情。“不用学素描,心里怎么想就怎么画!”在袁花农民画乐园,专业老师指导游客拿起画笔,忘掉规则,随心而绘,用最热烈、最鲜活的色彩,画出心中的田野、丰收和乡情。他们无拘无束笔触下的画作,都是写给乡土的动人情书……

  从蚕桑的温润到皮革的刚柔,从蓝染的诗意到农民画的热烈,潮城海宁让动人的非遗从展馆里的静态展品,变成了能摸、能做、能带走的生活智慧。这个夏天,不妨走进海宁乡村,在这四重手作的乐趣里激活你的“非遗DNA”,在指尖与非遗的对话中,把乡土的温度与创意悄悄藏进掌心,把这份独一无二的乡土艺术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