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天福山上 点燃胶东抗日烽火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07版:抗战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乳娘事迹陈列馆,参观人员正在聆听乳娘事迹。

  矗立在马石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

  

  青山巍峨,蝉鸣声声,盛夏的风穿过树林,轻拂着天福山起义纪念塔,像与在此集聚过的天福英雄低语。推开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的大门,仿佛一脚踏进了历史长河,史料、文物一一铺陈,静静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饱受屈辱的胶东大地再一次面临日军的蹂躏。由中共胶东特委发动的天福山起义,点燃抗日烽火,迅速燃遍胶东大地。

  史料记载,1937年12月15日,刚从济南出狱的理琪,就秘密赶到了文登沟于家村,中共胶东临时工委在此开会商讨武装抗日大计。会议决定,在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的基础上重建中共胶东特委,并于12月24日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1937年12月24日凌晨,天福山玉皇庙内,昏暗的煤油灯下,理琪等人再次周密研究了起义的具体行动。天光微亮时,理琪站在玉皇庙前郑重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以下简称“第三军”)正式成立,并将“第三军”第一大队的军旗,郑重授给大队长于得水和政委宋澄。于得水掏出手枪,向空中连发三枪。三声鸣枪,风云激荡,胶东抗日的大旗自此高高飘扬。

  这是一支只有约80人的队伍,队员主要由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队员、农民、爱国学生和进步知识分子组成。人少力单,艰险重重,但面对民族危难,他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抗日之路。

  在“扩人、扩枪、扩大宣传”计划的带动下,“第三军”第一大队以武装宣传队的名义,奔赴胶东各地发动群众。同时,中共胶东特委也派出人员到胶东有关县传达武装起义的指示,天福山起义点燃的胶东抗日烽火愈燃愈烈。

  1938年1月15日,胶东特委又成功领导发动了威海起义,沉重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也使“第三军”人枪倍增,士气大振。起义烽火在文登、荣成和现乳山境内迅速蔓延,相继爆发了埠柳乡校、黄山、古迹顶和夜袭育黎乡校等起义和武装斗争。

  随着日军逼近胶东,1938年2月7日,“第三军”留下一部分人员在文登大水泊坚持斗争,大部队则西上开赴抗战最前线。2月13日,理琪率队一举攻下牟平城,之后在雷神庙与日军激战中英勇牺牲,时年30岁。雷神庙战斗,激发了胶东军民抗战斗志。

  雷神庙战斗后,“第三军”继续西上,途中,胶东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队伍纷纷归拢到“第三军”的旗帜下,随后又与中共掖县县委独立领导的掖县起义组建的“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合编,番号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1938年9月18日,“第三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五支队”,正式编入八路军序列,成为胶东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支以胶东子弟兵为根脉的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27、31、32四个军,涌现出“潍县团”“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塔山英雄团”等一大批英雄团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不朽功勋。

  88年后的今天,历经战火与岁月洗礼的天福山,苍翠巍峨。这座英雄之山的故事,镌刻在时间之河中,永远与时代同行。每个来到这里的人,总会感受到一种召唤,那是伟大的共产党人甘洒热血、激励无数儿女砥砺前行的红色之魂。

  

  胶东乳娘 无私大爱筑起“红色摇篮”

  

  把最后一丝生机留给乳儿、最后一滴乳汁留给乳儿、最后一件衣服留给乳儿——面对日军的“扫荡”,这是胶东育儿所保育员和乳娘们无悔的选择。

  1941年,抗战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军层层封锁中面临生死考验,被迫频繁转移。许多人不得不忍痛留下刚刚出生的骨肉,送给当地百姓带养。

  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委决定在牟海县(今乳山境内)组建胶东育儿所,从周边农村选取乳娘哺育革命后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共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

  如今,在乳山市崖子镇的田家村,曾经的胶东育儿所经过修缮,变身乳娘事迹陈列馆,成为人们知晓乳娘故事的“时空隧道”。

  乳娘事迹陈列馆讲解员介绍,当年的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就分布在田家村及周边的50多个村庄里。说是育儿所,百姓的家在哪儿,“所”就在哪儿。

  乳娘姜明真哺育乳儿福星,日军“扫荡”时,为了不暴露行踪,姜明真抱着福星躲到了山洞里,含泪将自己10个月大的孩子放到了另一处山洞。敌机轰炸结束,姜明真发疯似的扒开炸塌的洞口,她的孩子已经奄奄一息,回家后不久就夭折了。

  乳娘佟玉英不仅哺育了乳儿王永胜,多年之后还帮助永胜和永胜的弟弟带孩子,将这份亲情延续下去;乳娘初连英把心血都倾注在乳儿身上,她给自己的孩子煮芋头代替奶水,对乳儿却呵护有加;乳娘矫曰志不顾自身体弱,连续十几次为严重贫血的乳儿献血,以命保命、无怨无悔……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对人民以命相救,人民对党以命相助,乳娘们的爱超越了血脉亲情,以无私大爱筑起“红色摇篮”,用“人在孩子就在”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动人的大爱之歌。

  

  马石山十勇士 为救群众舍生忘死

  

  翻阅威海抗战历史,有一个群体始终熠熠生辉——马石山十勇士。他们舍生忘死保卫群众,用生命和大爱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战之歌。

  1942年冬,侵华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展开了40多天的拉网合围式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胶东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而马石山,正是一个重要的合围点。

  中共乳山市委党史研究中心提供的史料显示,1942年11月23日傍晚,数千名群众和八路军数支小分队被围困于马石山区,面临被屠杀的危险。恐惧和绝望的情绪,笼罩着危机四伏的马石山。

  此时,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的10名战士,执行完任务路过马石山,看到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他们毅然决定放弃归队,留下来帮助群众突围。

  那天深夜,趁火堆旁的日伪军人困马乏,班长王殿元和战士们悄悄干掉敌人哨兵,护送200多名群众顺利突围。随后,战士们又迅速返回马石山,第二次、第三次闯入日军包围圈,不断带领群众突出重围。

  正当战士们以为所有群众都已转移时,一个小姑娘告诉他们,还有“满满一沟”老百姓被围困在西南山沟,他们又一次毫不犹豫地奔了过去……

  天边泛白,战士们正带领群众沿小山沟转移,与20多个日伪军迎面遭遇。为了给群众争取时间,战士们向反方向吸引敌人火力,且战且退,最后登上了马石山西侧峰顶。

  24日上午,他们依托几处天然岩石顽强战斗,打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日军飞机狂轰滥炸,战士们与四面攻山的敌人殊死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只剩下王殿元和两名战士,3人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80多年过去了,马石山十勇士的事迹仍广为流传,战士们为了人民群众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与这青山同在,万古长青。

  

  《威海日报》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