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梧桐毓秀》:大运河桐乡段的人文往事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10版:悦读坊       上一篇    下一篇

  

  N王立

  编者按:中国作协会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王立的新作《梧桐毓秀》(“桐乡大运河文丛”之一)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基于桐乡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追寻运河两岸的文化古迹与人文影踪,深入挖掘历史深矿中丰富的文脉,探寻风雅桐乡赓续千年的源泉。今选摘作者所撰《后记》。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的桐乡,乃梧桐之乡。“其土广而坟,无高山大谷之深阻,所植多嘉树美箭。旧说有梧桐盛大,凤凰常集其上,故乡以名。”元代至正年间,坐馆濮家的江南文坛领袖杨维祯在其《桐香室记》中如是写道。当时濮院这个地方,以庙桥河为界,北为嘉兴县永乐市,南则崇德县梧桐乡,这是宋元时期形成的辖地格局。而杨维祯所描述的梧桐乡地形地貌及其凤凰云集的古老传说,就是今日桐乡的现实写照。

  梧桐茂兮,凤凰来栖。桐乡大地,自古以来钟灵毓秀。在遥远的时光长河中,我最关注、最感兴趣的是吾邑之人文历史,这是先贤们辛勤劳作与智慧创造的结晶。因此,对于历史典籍中的他们——无论是鸿儒还是学人,无论是官宦还是乡绅,凡是做出过文化贡献的人,我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他们是梧桐树上的金凤凰,也是风雅桐乡的深远源流。

  明代张居正说:“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走读罗家角遗址,与“桐乡第一人”默默对话,感受七千年前新石器时期桐乡先民的生活场景;寻访新地里遗址,从一座座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中,领略五千年前良渚文化对桐乡大地的深刻影响。我想,对于脚下这方热土而言,这才是慎终追远的根本。一代又一代先人胼手胝足,繁衍生息,开枝散叶,从远古岁月走到了当今盛世,一路行来,栉风沐雨,艰难与磨砺交织,奋斗与辉煌并存。

  ……

  桐乡向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这片安静而又富饶的吴越故地,宜居宜憩,是万千俊杰的精神后花园……沉浸在历史深处,故人往事中的细节常常叩动我的心灵,深陷其中,故以史为本,通过随笔的方式叙述那些人、那些事,试图揭示梧桐之乡的人文脉络、人文积淀。

  必须感谢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大运河日夜流淌,不仅滋养两岸大地,使其草丰林茂,鱼肥米香,而且交通便利,引来群贤毕至,风华绝代。因此,桐乡境内崇文重教,文脉相承,弦歌不辍。清代有张履祥、辅广先后入祀孔庙,一小邑两大儒,这在杭嘉湖地区是绝无仅有的荣耀;现代有茅盾、丰子恺站立在中国文艺舞台的中心,陆费逵创立中华书局而成为出版巨擘;当代有作家、画家木心,以其杰出的才华享誉海内外文艺界。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这是《诗经·卷阿》中的诗句,多美的意象,多好的寓意!一只又一只金凤凰飞来梧桐之乡,梧桐之乡又不断地诞生出一只又一只金凤凰。

  回到元代杨维祯的《桐香室记》,这是从《四库全书·东维子集》中复印出来的,纸张已发黄,但是蕴含其中的情怀依然强烈。杨维祯撰写之《桐香室记》,距今已六百七十多年了,然而,我只要展卷阅读,就仿佛看到满腹经纶的铁崖先生正端坐在濮家大院的桐香室,悉心教授弟子。我想,“桐香”两字一定激发了他的灵感,故以梧桐树比喻为有德之君子,“根益深,荫益大,香益远”,欣然命笔,写下了这则颂辞:“梧桐生矣,在濮之阳。桐之香只,翳凤之翔。翳凤之翔,维君子之乡。梧桐培只,在濮之除。桐之香只,伊德之符。伊德之符,维君子之居。”

  京杭大运河畔的梧桐之乡,美好如斯,风雅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