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邓雪珂 通讯员 沈 俊
“一块地”能发挥出怎样的效能?
2023年,平湖独山港镇携手新仓镇创新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推进核心区连片整治,重点做好土地谋划布局、土地综合整治、土地高效利用三篇文章,率先在全市探索土地综合整治“一块地”集成改革。
累计申请使用专项债17亿元;56个子项目已完成40个,实现投资41.9亿元;搬迁农户1358户;完成建设用地复垦8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标改造6400余亩……短短两年,平湖借“土地整治”实现“土地增值”,打开土地集约化利用新局面。
创新规划引领
打造跨镇域万亩良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为全面推动“一块地”集成改革,平湖率先在“谋”上做文章,编制完成《独山港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独山港临港新城城市设计》等系列总规划和专项规划,整合自然资源、村庄布点、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专项内容,以新编修编全镇17个单元控规和15个实用性村庄规划为落脚点,实现“1+1+N”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独山港镇与新仓镇更是打破行政壁垒,创新规划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专班化推进等,推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走深走实。“在此过程中,我们坚持一个专班管到底思路,建立起领导挂帅、部门协同、村社实施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动整治体系。”平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围绕“三支队伍”建设,整合镇各条线、各村,引入企业主体、浙大等相关人员力量,以此强化土地整治队伍,并层层分解压实整治责任,促进整治取得成效。久久为功下,平湖已完成千亩方项目6个,面积约8592亩,正在实施千亩方项目1个,面积约3000亩;耕地连片度从10亩/个提升至18亩/个。
“小田”变“大田”,“闲田”变“良田”。平湖还通过加快改建新建高标准农田,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农田水利设施等,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并将“多田套合”率提升15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率从80%提高到92%,水稻产能从1100斤/亩提高到1220斤/亩。
多元整治并举
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
循着这一发展思路,平湖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好用活每一寸土地。“我们通过农田、村庄、低效用地、生态四大联合整治行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上述负责人说。
如在农田整治方面,打造平湖首个跨乡镇万亩方,高标准农田实现100%全覆盖;在港城建设方面,安置房建设有条不紊,稳步推进名秀花苑、凤鸣景苑等7个5000套高品质公寓房项目,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在低效用地整治方面,腾退“低散乱污”企业24家,推动优质产业集聚;在生态整治方面,新建生态沟渠、碧水河道,改善农田生产环境……
通过这些多元整治措施,平湖盘活村庄建设用地1300亩,支撑了港城配套、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而像这样的故事,在平湖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闲置土地和批而未供等“沉睡”资源正被逐渐唤醒,成为乡村发展的沃土。
一方面,平湖充分挖掘区镇特色资源,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宽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渠道,打造共富大棚、云上乡邻、云上集市、共富田园等共富项目,其中9个村的共富大棚项目预计可增加集体年经营性收入1000余万元;另一方面,投资2亿元打造“两中心三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5000亩可复制推广的数字化智慧农场和200亩未来农场,土地租金平均每亩提高约150元。
民生共享优先
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为何而整?说到底都是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发展,让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发展中,平湖充分挖掘集体土地要素资源,以村庄整治为抓手,集中整治一批农村杆线,改造提升一批农村道路;同时,通过加大农村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等多功能集中改造提升,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推进文体中心、港城亲子公园建设等,打造临港新城15分钟生活圈。
今年,完成农村道路提升改造2公里,农村杆线整治49.5公里,碧水河道16公里;创建省级未来乡村1个,嘉兴市级未来乡村3个。村庄越来越美、钱包越来越鼓、信心越来越足……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幸福了。
眼下,独山港镇等地村民在完成搬迁安置后,除了有稳定的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租金外,还可获得村集体经济按股分红,部分村民可转变为农业企业产业工人,获取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在耕地保护以奖代补资金、土地流转服务费两方面新增收入约130万元/年,实现村集体、村民共赢。”独山港镇相关负责人高兴道。
在耕地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践中,“田丰、业兴、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平湖徐徐展开,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