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陈 强
从江南水乡海宁到西北边疆沙雅,跨越4500公里。今年7月21日至8月4日,嘉兴市安定医院(海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务科副科长、情感障碍科主任史克银,作为嘉兴首位精神科援疆医生,在沙雅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柔性援疆工作,守护边疆群众的“精神家园”,助力当地精神卫生水平发展,写下了满含医者仁心与家国情怀的援疆手记。
首程:带着使命飞越天山
7月21日,受嘉兴市卫健委委派,我奔赴西北边陲新疆开展柔性援疆工作。作为嘉兴首位精神科援疆医生,委派通知的分量让我深知,此行不仅是医疗帮扶,更有着为边疆“精神家园”添砖加瓦的责任。
当晚10点,经历17小时的旅程后,我从江南温婉踏入西北壮阔。飞机掠过天山雪峰与无垠沙漠,最终在库车龟兹机场降落。夜色中,沙雅县第二人民医院神志病科主任海热古丽已在等候,归途中,她细述当地风土人情,反复提及“群众太需要精神科专业指导”,那迫切的语气让我对“精神守护”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次日清晨,我在嘉兴援疆指挥部张晓东主任的陪同下走进沙雅二院,院领导的热情驱散了我的陌生感。亚森·麦合木提院长在欢迎仪式上说:“沙雅的神志病诊疗就像沙漠里的幼苗,盼着专业雨露啊。”欢迎会后,院领导送上鲜花,让我由衷感到:时间虽短责任重大,此次援疆无比光荣,这半个月的每分每秒,都要为这片土地的“精神健康”全力以赴!
深耕:为“精神家园”筑牢防线
这半个月,我在神志病科门诊和病房忙碌,深知精神疾病防治关乎百姓幸福感与“精神家园”安稳,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每天上午的查房是“必修课”,从重症患者用药调整到慢性失眠者作息指导,我和神志病科团队逐床分析病情,力求精准施策。下午专家门诊前,总有患者带着期盼排队,50余人次接诊中,有焦虑的母亲、抑郁的青年,每一次问诊都不敢怠慢——正确诊断是守护“精神家园”的第一步。
两位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让我揪心。除调整药物方案,我坚持每日心理疏导,从倾听他们的痛苦到帮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微光。当患者说出要活下去时,我真切感受到:精神科医生的双手,不仅能开处方,更能拉起濒临崩塌的“精神防线”。
为让专业力量扎根,我开展了3场学术讲座、2次科室专项培训、2次疑难病例讨论和5次教学查房,将嘉兴在情感障碍、重症精神病管理上的经验倾囊相授。从规范病历书写到优化诊疗流程,从识别早期症状到开展基础心理干预,盼着这些知识如种子般发芽生长,让沙雅的“精神家园”拥有自己的守护者。
此外,我还穿梭于肺病科、骨伤外科等科室参与会诊。有位肺病患者因长期患病出现焦虑妄想,有位骨伤术后患者情绪暴躁拒绝治疗——这些经历让我确信:身体的病痛常连着精神的伤口,多学科携手才能筑起更完整的“精神家园”防护网。
回响:一段援疆路,一生精神牵念
短短半个月,匆匆却深刻。沙雅人民的热情如沙漠阳光般炽热,烤馕香气、维吾尔族同胞的“热合麦提(谢谢)”,都是“精神家园”里最温暖的风景。
在这片古老又崭新的土地上,我感受着嘉兴援疆医疗团队的奉献:前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数年,只为让边疆的医疗水平跟内地更接近;当地医生靠简陋交通艰辛走村入户,为精神障碍患者送药上门。他们说:“这里的人淳朴,你对他们好,他们记一辈子。”这让我明白:“精神家园”的守护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代代相传的接力。
离别时,大家依依不舍,让我深感作为嘉兴首位精神科援疆医生,使命不止于半个月,更在于延续专业联结。这段跨越4500公里的旅程,让我对“精神家园”有了全新理解:它不仅是个体内心的安宁,更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向上生长的精神力量。而我,有幸成为这力量的传递者之一。
一段援疆路,一生新疆情。沙雅的“精神家园”,我会一直守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