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你还躺着不动吗?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09版:健康嘉兴       上一篇    下一篇

  

  N记者 陆黎阳 实习生 伍艳

  □医学指导浙江省荣军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高红红

  

  8月8日,是第17个“全民健身日”,今年是国家“体重管理年”实施的开局之年,“浙BA”城市篮球赛热浪一波接着一波,在全世界慢性病人数持续增多的背景下,“全民健身”已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刻不容缓的健康大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科学的体重管理,让身心保持最佳的状态呢?带着问题,我们走进了浙江省荣军医院内分泌科。

  

  科学运动+合理饮食=健康公式

  

  通过科学、积极的综合干预,是完全有望将体重降至正常范围的。

  “面对患者,我们首先会进行系统评估,包括身高、体重、体脂率、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并了解其生活习惯、过敏史等。”高红红介绍,“我们会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方案,但无论方案如何调整,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科学的运动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动起来”是体重管理的必修课。刚开始进行运动时,容易出现肌肉酸痛、身体疲乏等症状,往往会令人心生畏惧,打退堂鼓。“这个时候一定要克服难关,坚持下去。”高红红给出了一套适合新手的“组合训练”: 原地跑、深蹲、举哑铃和站桩。为防止初始运动过量,“组合训练”需分三个阶段渐进:20分钟低强度到30分钟进阶,再到40分钟组合。这些动作重在培养运动习惯和基础体能,时间分配可以灵活调整。此外,跳绳、游泳、篮球、羽毛球等也都是体重管理的有效方式。

  “不必过分追求哪种运动最燃脂,运动的关键在于坚持和适度。每天进行1小时中等强度的运动,远比心血来潮高强度练一次有效得多。”高医生提醒,“运动时,掌握正确姿势和强度至关重要,必要时可寻求专业教练指导,避免因动作错误导致的运动损伤或效果打折。”

  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体重管理同样重要。高红红表示,饮食调整不是单纯“挨饿”,而是优化结构、科学选择更有营养,能增加饱腹感的食物,比如优质蛋白与膳食纤维,严格控制添加糖与精制碳水,避免热量超标和血糖波动。规律三餐,控制进食时间,避免饥一顿饱一顿,晨起空腹喝一杯温水有助于唤醒肠道、促进代谢。

  “前不久,有一个42岁、体重106公斤的患者来就诊,我给他制定了科学管理体重方案,严格控制饮食,并每日步行3公里,减重效果非常好。”仅仅一个多月时间,这位患者的体重成功减至99公斤。既显著改善了体型,更有效降低了罹患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病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减重速度也有安全边界。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周减重0.5~1公斤是合适的,可以避免代谢损伤。”

  高红红说,减重不能急于求成,“暴力式”减重容易造成身心双重压力,最后引发反弹。只有将科学的运动和饮食习惯融入日常生活,持之以恒,健康的体重和体魄才会水到渠成。

  

  别忽视身体发出的“肥胖预警”

  

  长时间出现口干、早起水肿,脸色暗沉、长痘等代谢异常的情况;腰围悄然增长,腹部日渐隆起,呈现“苹果型”身材;夜间睡眠鼾声时断时续;体检报告上血压、血脂、血糖频频“亮红灯”……这些身体异常的变化,实则是身体发出的“肥胖预警”。

  “近几个月,肥胖门诊量激增,较前期高出三四倍。”浙江省荣军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高红红说,“就诊者多为三十岁上下的上班族,普遍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BMI指标超出18.5到23.9的正常范围。这类群体平常的工作强度大,运动与睡眠时间被严重压缩,加上饮食不规律,难以在工作和体重管理间取得平衡,是体重难控制人群。”

  肥胖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但核心原因在于“入大于出”。高红红说:“简单说,就是吃进去的热量比消耗掉的多,多余的部分就变成了脂肪囤积起来。遗传基因确实会影响基础代谢的快慢、体质类型以及是否容易得‘三高’,但它通常不是发胖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元凶’,是日常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作息颠倒、饮食失控、运动太少。”她进一步解释,“即使吃得不多,总是坐着不动、经常熬夜,身体消耗热量的能力还是会下降,吸收营养的效率也会变慢,那些没能及时用掉的能量,最终还是会转化成脂肪。”

  而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研究表明,超重者的记忆力更容易衰退,这可能与脑组织(如海马体)体积减小相关,具体机制存在个体差异;长期的脂肪堆积容易诱发脂肪肝;同时,过重的身体负荷会显著加重膝关节磨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可见,忽视肥胖发出的警告,最后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西医结合,为体重管理提供更多手段

  

  除了运动和饮食的“硬核”要求外,中医和西医也提供了多样化的辅助手段。“中医在体重管理上讲究内外兼修。”高红红介绍,“贴耳穴、穴位埋线法重在局部刺激调节;内服中药则着眼于整体调理体质。”

  贴耳穴是在饥点、内分泌、皮质下和胃各对应的穴位上贴耳穴,贴敷后每日按压3~5次,保留1~3天,遇水需更换;穴位埋线减肥则是将可吸收蛋白线植入特定穴位,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达到调节经络气血、抑制食欲和促进脂肪代谢的三重目的。但穴位埋线法的实际效果因人而异,小手术也并非受到普遍的接受。对于不便接受埋线者,高红红提议,每日顺时针按揉腹部5~10分钟,力度适中,作为温和的替代方法。

  中医内服调理重在改善身体内部环境。“辨证施治后开具中药方剂,有助于体重呈现平稳的梯田式下降。”高红红解释道,“因此,当一个星期的疗程结束,医生会根据患者每周反馈的减重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力求最佳效果。”

  调整肠道菌群是改善身体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厚壁菌,俗称“肥胖菌”,和肠道里的“肉食细菌”打配合,擅长从食物中提取热量;拟杆菌,俗称“瘦子菌”,则专注于分解食物,促进代谢。高红红指出:“研究发现,肥胖者肠道菌群可能呈现厚壁菌门(如某些梭菌属细菌)增多、拟杆菌门(如多形拟杆菌)减少的结构失衡,这与热量吸收和代谢调节功能相关。因此,通过调理手段,使肠道菌群趋向更健康的平衡状态,必须与合理饮食运动协同作用,才能有效降低反弹风险。”

  对于重度肥胖或伴有严重代谢疾病患者,减重代谢手术是有效选项。胃袖状切手术通过切掉胃底和胃大弯,保留约100~50毫升的胃容量(实际容积因人而异),适用于单纯性重度肥胖患者;对与情况更复杂的肥胖患者来说,胃旁路术更为合适。将胃分成大小两部分,再把较小的胃体直接接到被截取过的小肠上,这不仅能限制进食量,还可以激活瘦身激素降低食欲,激发代谢。

  

  科学管理体重,始于今日坚定的第一步

  

  “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是体重管理的基石与核心。规律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有效的压力管理,缺一不可。”高红红特别强调。对于由特定疾病引发的代谢性肥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首要任务是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只有在有效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体重的管理措施才能事半功倍。

  关注体重管理,有着实实在在的依据。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达34.3%、肥胖率达16.4%,且比例持续攀升。肥胖不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风险,还以其高昂的医疗费用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关注健康、肥胖防控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显得尤为重要。

  管理体重是一场关于目标、耐心、自律与坚持的长跑,需要稳扎稳打。高红红分享道:“体重管理的成功贵在保持定力、强化自律。不必追求立竿见影,更不必急于一时体重的波动。科学的方法、专业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最终驱动改变的引擎,是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并坚持不懈付诸行动的信念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