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烈日下的“蚊子猎人” 筑起城市隐形防线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02版:闪光的夏天       上一篇    下一篇

  N文/摄 晚报记者 徐杨蕾 通讯员 张婉婷

  高温人物

  采访对象:陈佳峰,28岁,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科员

  采访地点:嘉兴经开区城南街道百妙社区内

  高温感言:对大家来说,在与夏季有关的词汇中,最令人讨厌的或许就是“蚊子”。它飞的时候发出恼人的“嗡嗡”声,被它咬了又痒又难受,看到它恨不得立刻消灭它。而在疾控人眼里,蚊虫代表着疾病传播的风险,看到蚊子的第一反应是靠近它、了解它、研究它。夏季既是蚊媒繁殖的高峰期,也是捕捉样本、研究蚊虫的好时机。相比气温的考验,我们更担心的是蚊虫可能带来的疾病风险。愿我们与蚊虫的每一次“交锋”,都能为更多人换来清爽无扰的夏日。

  高温故事

  “我刚才简单转了圈观察了一下环境,现在我们要去14栋。”昨天上午9点多,陈佳峰已经与另外3名队员一起,带着装满装备的银色箱子,寻找监测点位。高温天里,空气中弥漫着化不开的闷热,刚走到室外,那股黏腻的热浪就扑面而来,让人瞬间被包裹其中。

  每年的4月至11月,市、县疾控中心每个月都要对各蚊种进行种群和密度监测,对蚊子种群的构成情况和蚊密度变化情况作整体了解。嘉兴市区主要的蚊种有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农村地区还有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等蚊种,其中攻击性最强的是白纹伊蚊,它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主要媒介。

  “6月至9月是蚊子繁殖和活跃的高峰期,虽然蚊密度监测算是常规工作,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会提高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陈佳峰边说边戴上遮阳帽和冰袖,拿起手电筒,熟练地钻进树丛中寻找起来。

  高温下的“蚊子雷达”

  “前阵子雨水很多,产生积水的地方可能会孳生蚊虫。”陈佳峰在一个个可能隐藏蚊虫的角落翻找过去,越隐秘的地方越不能放过。浇了水的花盆端起来用手电筒照一照仔细查看;堆了杂物的角落要仔细翻找;放在墙边的纸板要拿起来看看;路过开了孔的井盖,还要趴在地上用手电筒照着仔细看,“强光一照它们就会快速移动,所以看起来还是很明显的。”

  穿过树丛、跨过草堆,记者努力跟上陈佳峰的步伐。“看,找到孑孓(蚊子幼虫)了。” 一片杂草中躺着一个废弃泡沫盒,盒底残留的积水里,几条灰白色的幼虫正轻轻蠕动。

  “蚊虫一般是在水缸、水培植物容器或有水的废弃容器内繁殖的。平时要经常动手清理积水,水培植物也要勤换水,不用的瓶瓶罐罐可以倒过来放置,这样可以清除蚊虫孳生地,蚊虫密度就会降低。”陈佳峰利落地将泡沫盒倒扣,不一会儿积水和孑孓就一起被太阳晒干了,随后他把空盒子扔进随身带着的垃圾袋,“我们工作时通常会重点找这些积水容器,一般把积水处理掉就行,如果孑孓出现在一些无法处理的地方,就需要投放药物来处理。”

  处理完泡沫盒,眼见楼边墙角堆放着许多废弃纸板,陈佳峰又快步过去翻找起来。看着队员们在居民楼间穿梭,一位伯伯走来好奇地询问起来。

  “我们是在测布雷图指数。”陈佳峰停下脚步喘了口气,向伯伯介绍起来,“简单说就是看看我们小区里蚊子幼虫多不多,蚊子幼虫密度低、登革热传染病风险就低。”

  布雷图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密度的指标,也就是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孑孓)孳生的容器数。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属于安全范围;大于5有传播风险;大于10有暴发风险;如果高于20,则意味着一旦有外部病例输入,就可能在该地区造成登革热的流行。

  此时,时间已经过去40分钟,陈佳峰脸上也沁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他说:“其实我平时不太容易出汗的,不过出来查蚊,一整圈走下来总会出点汗。”蚊密度监测从没有捷径可走,全凭一步一步丈量、一户一户实地排查。

  烈日中的“精准狩猎”

  听了队员们专业的介绍,伯伯又问:“那你们是来抓蚊子的吗?”陈佳峰笑着回答:“对,接下来就是要抓蚊子。”

  带着银色工具箱走到最初选定的点位,陈佳峰打开工具箱,率先拿出的是一顶蚊帐。与平时家里使用的蚊帐不同,这是一顶双层叠帐。将白色的杆管拼成矩形,将帐幔整理好后套在杆管上,里层蚊帐长度拖地,外层蚊帐下摆离地面约30厘米。

  一名事先没有喷驱避剂的队员卷起衣袖和裤腿,拿上小板凳,坐在里层当“诱饵”,另一名队员则拿起工具,在叠帐边上巡逻,一旦见到蚊子出现,立即捕捉。

  蚊子喜阴,点位定在了树荫下,但因为监测点位要求静止无风,所以即便没有阳光直接照射,帐幔里的队员也很快满头大汗,裸露的皮肤逐渐感到发烫。陈佳峰则拿着吸蚊器在帐边仔细“巡逻”,看到被吸引来的蚊子,眼疾手快地用电动吸蚊器捕捉。

  像这样的监测,全市各级疾控人员每个月要做60多次。其中,前期根据地理、方位选定的30多个市级固定和流动监测点每个月会开展一次常规监测,2个省级监测点则每个月进行2次监测。同时,在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季节,全市每月上、下旬开展2次重点场所专项监测,包含居民区、公园、景区等人员流动频繁的地方,也包括产业园、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重点行业或场所,地点涵盖各个区县。

  监测结束时已临近中午,队员们开始收拾装备。“出来一趟总要小半天,不算监测的时间,在小区里走一圈总要一个小时的,碰上情况复杂一些的小区,花两三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陈佳峰抹了把汗,马不停蹄地将当天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掌握蚊虫的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能够更好、更迅速地防控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这项工作虽然不复杂,但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温手记

  今年,是陈佳峰进入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的第二年,半年多的时间,这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已熟练得有了“肌肉记忆”。在这支查蚊队伍里,既有与蚊虫周旋十余年的老队员,也有像陈佳峰一样快速成长的青年力量,还有二十出头、趁着暑期来实习的学生。在这离开空调就浑身冒汗的高温天里,他们丝毫不受闷热天气与复杂环境的干扰,始终以极致的认真与细致,对待这项需要不断重复的工作。

  当多数人见到蚊虫唯恐避之不及时,他们却总在主动靠近。他们比谁都清楚,每一次俯身检查、每一组精准的监测数据,都是在为城市编织一张隐形的防护网。与蚊虫走得更近,是为了让传染病离得更远。感谢代代疾控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我们筑起夏日平安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