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竺军伟
通 讯 员 徐 英
摄影记者 盛佳淳
本报讯 深化中塞传统友谊,进一步推动中塞合作交流。8月9日,在嘉兴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嘉兴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塞尔维亚中国浙江企业家协会的合力助推下,第三批塞尔维亚青年代表团访问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五芳斋产业园、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和沈荡镇谷仓文化产业园、秀洲区王店镇干四村,开启“稻米的故乡”文化之旅。
7000年前,在嘉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先民们已经开始建造房屋、狩猎捕鱼、种植水稻,并留下了炭化稻种、兽骨、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当天上午,青年代表团来到此次活动的首站——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并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实地感受嘉兴稻米文化的源远流长。馆内丰富的出土文物和详实的史料记载,让青年代表团的成员们发出了阵阵惊叹。
软糯的嘉兴粽子、糯叽叽的烧卖、可口的各式糕点,活动第二站,青年代表团来到五芳斋产业园,在参观企业高度自动化流水线之余,品尝了香喷喷的各式嘉兴特色美食。代表团成员Vuk Lekic是首次来嘉兴,口味偏甜的他尤其喜欢吃豆沙粽。“太好吃了,我是第一次吃到这么美味的粽子,没想到是稻米做的。”Vuk Lekic对记者说。其中,在参观企业智能化和标准化车间时,看到工人们手法熟练地在包粽子,Vuk Lekic手痒难耐,表示很想自己上手去感受一下包粽子的快乐。
下午的行程同样精彩。在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青年代表团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细致领略了一粒粒白色稻米酿造出可口黄酒的中国传统技艺;在沈荡镇谷仓文化产业园,参观规模雄伟的粮仓建筑群、风格时尚的图书馆和咖啡馆,青年代表团津津有味地体验了稻米和文旅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最让青年代表团惊喜的是此次文化之旅最后一站——嘉兴传统非遗技艺体验。在秀洲区王店镇干四村,早就期待着亲自动手制作中国传统美食的青年代表团成员们,很快就跟着工作人员一起开心地磨起了米粉、包起了粽子、做起了定胜糕。代表团成员Nikola Bajic是第一次上手做定胜糕,在连续两次失败后他并没有气馁,第三次,他按照工作人员传授的技巧成功制作了一枚定胜糕后雀跃不已。“做定胜糕的过程很有趣,吃起来也很好吃。”Nikola Bajic对记者说,通过做定胜糕,让他对稻米在嘉兴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稻米文化的源远流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嘉兴自古是浙北粮仓,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18年位居全省首位。嘉兴市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稻米的故乡”文化之旅,通过设置嘉兴稻米种植历史以及稻米传统美食的各个点位,为塞尔维亚青年提供了深入了解嘉兴稻米文化这张新名片的机会,更在文化交流中搭建起了中塞友谊的桥梁,让嘉兴在国际交流中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