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烈, 让和平之花在心中绽放
日期:08-09
N三毛小学教育集团305班 何潇萱
指导老师 何婉昕
看完《抗战精神永垂不朽》纪录片,我的眼眶几次湿润。屏幕上,战士们背着破旧的步枪冲锋陷阵,儿童团员在村口放哨时警惕的眼神,还有废墟中升起的那面带着弹孔的红旗,都像一颗颗石子投进我的心湖,荡起圈圈涟漪。老师说,我们今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奔跑在洒满阳光的操场上,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此刻我才真正明白,“和平”这两个字,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礼物。
纪录片里有个场景让我记了很久: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12岁的王二小牵着牛,把日本鬼子引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当刺刀刺向他时,他脸上没有害怕,只有坚定。这让我想起自己的10岁生日,爸爸妈妈送了我梦寐以求的运动鞋,我却因为鞋带没系好就噘着嘴发脾气。对比王二小,我突然觉得很惭愧。他用生命守护的,不正是我们现在拥有的安稳日子吗?现在每次整理书包,我都会想起那些在战火中坚持学习的孩子——他们在山洞里用树枝写字,在炮声中背诵课文,课本被炮弹碎片划破了还紧紧抱在怀里。于是我不再抱怨作业多,而是一笔一画写好每个字,因为我知道,能安安稳稳坐在书桌前,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上次数学考砸了,我躲在房间里哭,妈妈给我看了纪录片里“小萝卜头”的故事:他在监狱里长大,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哪怕只有一个铅笔头也视若珍宝。那天晚上,我重新把错题抄在本子上,心里默念着:“我有这么好的条件,更要好好学习,才不辜负他们啊。”生活中的“小担当”,都在这些故事里找到了答案。
纪录片的最后,镜头从战火纷飞的过去,慢慢切换到现在的中国:高铁在大地上飞驰,校园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天安门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老师告诉我们: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是为了让我们活在仇恨里,而是为了让我们珍惜和平,建设更强大的国家。现在我有了一个小小的“爱国清单”:每天升国旗时,我会把红领巾系得整整齐齐,行队礼时腰杆挺得笔直;吃饭时不剩饭,因为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是对先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看到有人破坏公物,会勇敢地说“不”,就像那些守护家园的小英雄一样。
从硝烟中走来
向和平里走去
N三毛小学教育集团305班 金潇茉
指导老师 何婉昕
暑假里,妈妈带我观看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当银幕上出现嘎子戴着歪歪的草帽,举着木头手枪向小伙伴们“冲锋”时,我笑得直拍大腿。可当看到日本兵闯进白洋淀,把老乡的渔船劈成碎片,嘎子的奶奶倒在血泊里时,我攥紧的拳头捏出了汗。这部电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和平”二字的理解——它不是理所当然的阳光雨露,而是先烈们用鲜血浇灌出的花朵。
电影里,嘎子和小伙伴们把偷来的西瓜分给受伤的八路军,自己只啃瓜皮;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把仅有的口粮藏在船底送给游击队。这让我想起外婆常说的“好日子要惜福”。以前我总挑食,不爱吃的青菜扒得满桌都是,妈妈唠叨时还顶嘴。看完电影那天,我盯着饭碗里的鸡蛋突然鼻子发酸:嘎子他们在芦苇荡里,恐怕连个热窝头都吃不上,而我却在浪费香喷喷的饭菜。现在我不仅把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还成了家里的“光盘监督员”。上周去社区养老院,我带着自己做的小饼干分给爷爷奶奶,他们夸我懂事,可我想起电影里那些保护孩子的乡亲们——原来和平年代的幸福,就是能安安稳稳地和家人吃饭,能笑着给别人递上一块点心。
最让我心潮澎湃的,是影片结尾的冲锋号。当八路军举着红旗冲向炮楼,嘎子举着真正的手枪高喊“缴枪不杀”时,影院里的小朋友们都站起来鼓掌。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打扫战场时,嘎子把牺牲战士的钢笔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放进自己的口袋。爸爸告诉我:“这钢笔里藏着他们没写完的信,没讲完的话。”这让我想起班级的“和平角”,我们在那里养着多肉植物,贴着各国小朋友的笑脸照片。以前我总觉得那是“摆设”,直到有一天看到新闻里,叙利亚的孩子躲在废墟里画画,他们的画纸上,太阳总是灰色的。那天放学,我给“和平角”的多肉浇了水,还贴上了自己画的五星红旗——原来和平不是抽象的词语,它是我们教室里的朗朗的读书声,是社区公园里的欢声笑语,是每个孩子脸上安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