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记者 张琳莉 俞欣悦(实习生) 摄影记者 陆巍
直到颠簸的车程逐渐变缓,采访团队这才终于抵达郝佳玲的家。
郝佳玲的家在郭元乡,地处九寨沟县东南部,位置偏远。整个屋子更是不见任何多余的装饰,灰泥墙、棕木梁、黑瓦顶,透着粗粝又实在的质朴。
郝佳玲的父母皆受病痛困扰,父亲双耳失聪,母亲长期患有精神疾病。“这边条件差,没有很好的医院。”郝佳玲只能在放假的时候陪着患病的母亲,乘车半日远赴绵阳看病。
孝心为基,筑起爱的港湾
“等我以后挣钱了,我要给我的父亲装上人工耳蜗,让他能够清晰地听我喊一声‘爸爸’。”这是郝佳玲对失聪父亲最深的心愿。
郝佳玲父亲的失聪源于少年时的一场高烧。当时医疗和交通条件有限,高烧引发的脑膜炎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导致他听力完全丧失,被定为一级残疾。“听不到,我做很多工作都不方便,只能做一些力气活挣钱。”这是郝佳玲的父亲所面对的生活现实。
为了帮助父亲,郝佳玲成了他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我姑娘很懂事,经常通过打字的方式给我做‘翻译’。”这份默契,成了父女间最温暖的依靠,郝佳玲父亲的话语里也满是欣慰。
而细心体察母亲的情绪波动、耐心倾听疏导,同样是郝佳玲的日常。因为郝佳玲深知,长期受精神困扰和慢性病痛折磨的母亲,不仅需要依赖药物的治疗,更渴求情感的依靠与稳定的陪伴。日复一日的陪伴和守护,郝佳玲用孝心为家人筑起一片避风港。
逆风执笔,走向蜕变之路
沉重的生活负担,从未压垮郝佳玲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描画。对她而言,高考是一场交织着巨大压力与炽热希望的艰苦鏖战,每一步都得踏得实在且坚定。
“我就是闷头学。”郝佳玲这样形容自己那些埋头苦读的日子。这简单几个字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高中学起来真的挺吃力的。”她坦言,“压力大的时候,头发大把地掉,枕头上、梳子上都是,但我没精力管这些,只咬紧牙关继续啃书本。”昏暗的灯光下,疲惫的身影与堆积如山的习题相伴,是她记忆里最深刻的剪影。
只可惜,这份拼尽全力所取得的结果,并未能令郝佳玲完全满意。“政治没有考好”的遗憾,在她心头盘桓。
但挫折没有让郝佳玲停下脚步。高考的失意,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对这门学科的热爱。“还是想学政治。”郝佳玲坚定地说,“我会在大学里好好学,完成一场蜕变。”被乐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的郝佳玲,在谈及未来时,语气里有着对“变得更好”的笃定。
知识的沃土,正等待着滋养这位坚韧的回族姑娘,相信她将在大学里汲取更多的养分,进一步磨砺成长,为以后能以更挺拔的姿态,迈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