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记者 陆黎阳 摄影 九寨沟县融媒体中心 曾光宇
九曲十八弯,采访车穿过层峦叠嶂,终于在山顶云深处,停在了双河镇大寨村藏族孩子姬如杰老宅的边上。“大寨村是我们镇里最远的村。”村干部带着我们向孩子家走去,“他们家又在村的最里头。”
正午的阳光热烈,白云飘浮在头顶,耳旁除了虫鸣鸟啼,听不见别的声音。老屋旁,藏族男孩姬如杰早早在等候着我们了,他鼻梁上架着的那副厚厚的黑色方框眼镜,仿佛承载着一个大山孩子十八年的勤学苦读。
夜半灯火映寒窗,自律为刃破万卷
姬如杰家里有6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和他。全家人靠着爸爸打零工和妈妈在工地上给人做饭的收入生活。“家里两个老人要养,两个男娃要供,真的困难。”姬如杰的爸爸经常要回老屋照顾老人,只能在镇上打打零工,有时候上山挖些药材换些钱回来。妈妈则在镇上一个工地食堂给人烧饭,贴补家用。
生活的重担刻在父母早生的白发与爷爷佝偻的脊背上,姬如杰很小的时候,便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帮助家里走出困境。
姬如杰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镇上的亲戚家度过的。一张简易小床,一方书桌,便是他十二载求学寄宿的缩影。
“如杰这孩子,从小就不用管学习!”父亲的声音带着心疼与难掩的自豪,“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不写完不肯上桌吃饭。有时候我半夜醒来,他那屋的灯还亮着……”
绿茵场与演算纸,校准青春奋进的罗盘
小学时,姬如杰的成绩并不出众,然而,凭着骨子里的韧劲,初中后他一路逆流而上,中考时以全县第13名的成绩,叩开了九寨沟县高中的大门。
“刚上高中时,有好多比我优秀的同学,一度成绩排名靠后。”“落差”的滋味,并没有让姬如杰一蹶不振,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很快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清醒与策略:他没有把自己囚禁在书堆里,而是在绿茵场上释放压力;学习上,他给自己制定了精确到分钟的作息表和清晰的“作战地图”,利用早、晚自习的静谧主攻语文、英语的记诵,其他时间沉浸在数理化的题海中,进而巩固提升。这份近乎严苛的规划与执行,最终让他在高考中结出硕果:数学118分,语文、英语均过百,如愿考取了西华师范大学。
数学星光映归途,三尺讲台寄长情
“我特别喜欢数学。”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西华师大的数学专业,姬如杰的眼神清澈而明亮。这份选择也源自一名赤子对家乡的深切感情与担当。“我们这里有不少外地过来帮扶的优秀老师,但本地的好老师并不多。”他以自身为例,看到了家乡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也明白家乡要发展,教育是根本。
“也曾想过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但大城市虽然好,压力也大。留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更能发挥一份光和热。”姬如杰坦言,“家乡的水土养大了我,家乡的学校培养了我,我要把根扎在家乡。”
助学薪火燃希望,照亮反哺启程路
对于这个收入微薄的六口之家,几万元的大学学费尤如巨石般沉重。“要是耽误了孩子上学,我肯定要愧疚一辈子……”姬如杰的爸爸拉住我们的手,激动万分,“助学活动帮了我们全家的忙!感谢,真的太感谢了!”
让更多孩子被“看见”,这正是嘉禾绿荫行动的初衷和不变的追求。希望通过我们的力量,架起爱心奔涌的桥梁,让希望之光,照亮更多大山孩子看世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