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梅珍:光影背后的“猎鹰”

日期:02-21
字号:
版面:第11版:公安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N通讯员 吴春霞

  “你好,我的大冬瓜被偷了”“我的家人走丢了”“我的快递找不到了”,这是梅珍值班日常中遇到最多的求助。“梅珍,看监控啦?”这是同事和她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梅珍是秀洲区公安分局油车港派出所的一名95后视频侦查员,一头短发,活泼鲜明、干净利落。坐得住、能熬夜、会研判、能抓捕,这是对视频侦查岗位最真实的概括。虽然外表大大咧咧,但梅珍的心思极为细腻。

  2024年5月21日,梅珍收到一幅农民画,画里“讲”的是为杨先生找手机的故事。在她看来是日常工作中最稀疏平常的一件小事,没想到杨先生用了5天的时间创作了这幅画来表达自己的感谢。“手机里有100多幅农民画,每一幅都像我的孩子一样,都是宝贝,这丢了花多少钱都换不回来,多亏了你!”这样的双向奔赴对梅珍来说,不仅是肯定,更是一种激励。

  店门口的花被偷了,楼道里的硬板纸不见了,咸菜缸被弄坏了……这样的事每天都会上演,事无巨细,派出所样样都管,梅珍所在的视频队便是专门为群众“破小案”“帮小忙”的。而海量视频里关键画面可能就那么几帧。2015年,梅珍刚加入油车港派出所滤镜视频队,因业务还不熟练,也曾感到迷茫。她仍记得当时的所领导在大群里面点名:“梅珍啊,视频看得怎么样了?怎么会看不到,嫌疑人今天没有出来,昨天呢,前天呢,都看过了吗?”虽然当时不理解,但经过历练累积,梅珍慢慢理解了这些话。直到现在,每当视频侦查遇到瓶颈时,她都会这样反问自己:有没有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资源,穷尽一切手段。

  为了提高视频侦查技术,梅珍下了一番苦功,她经常在视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暂停、回放、暂停、回放……一帧一帧识别,找到一两秒甚至零点几秒的关键镜头。9年下来,辖区所有的监控和道路她已了然于心,只要听到地名,脑海里就能自动生成该点位的名称,是视频监控的“活地图”。

  视频监控中再小的画面也逃不过梅珍的眼睛。一份乐谱手稿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几张废纸,但对于报警人来说却是几年的心血,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老先生急坏了。几张纸在监控中也不过是个模糊的小黑点,缺乏明显特征,只能逐帧逐帧查看,等看到时已经被捡走20分钟。视频队员和时间赛跑,马上赶到手稿被丢弃的河边,一张一张寻找,害怕被风吹散,梅珍和同事争分夺秒不敢松懈。20多张乐谱最终被成功找回,失而复得,没耽误老先生在乌镇戏剧节的演出,老先生很激动。在梅珍看来,东西无论大小,价值多少,只要事关群众,一丝一毫都不能小看。

  为此,梅珍总结了技战法,依靠滤镜图侦队助力小案快侦快破,24小时内破案率达到80%以上。图侦队成立至今,已挽回群众损失百余万元。

  有时候,天眼也会存在视频盲区,梅珍开始学习无人机技术,飞上天为群众服务,“空地一体”为监控助攻。最快一次,仅用1分26秒就为群众寻回了漂走3天的小船。

  视频追踪不只坐在电脑屏幕前,除了要有一双“鹰眼”能在视频里探索真相,还要有一双“铁脚板”。作为一名女视频侦查员,梅珍和男同事一样值夜班、出差。有时候值班,晚上遇到警情多的情况,要忙到第二天早上四五点才能休息会儿。出差也是说走就走,天南地北地跑。她曾随民警自驾到过贵州、山东等地,从广东乘火车无座到嘉兴,出差去过52座城市,累计行程8000余公里。有时候,路途颠簸,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坐得筋骨痛;有时候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找嫌疑人藏身处,神经时刻保持紧绷状态;有时候水土不服身体抱恙,但一刻也不敢懈怠,抓到嫌疑人还要熬夜看守。有时候虽然人在囧途,但梅珍也乐在其中,她喜欢这样的挑战。

  过去3500多天,依靠视频监控,解决群众求助1600余起,协助民警破案500余起……梅珍曾获评2023年度全省“三能榜样·最美辅警”。

  热爱会有回报,将琐事一件件捋顺,把小事一件件做好,在无数的放大细节、循环往复中,梅珍也在成为更好的自己。奔赴山海,乘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