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陈培玉
通 讯 员 李佳晴 李 玲
最近,嘉兴又开始遭受“湿冷魔法”攻击,气温也有所下降,好在此次降温幅度不是特别大,没有到达冰点附近。在嘉兴,一旦有极端天气来临,一些群众就会被转移至“临时港湾”——避灾安置场所。
那么,全市目前有多少个避灾安置场所?设施设备如何?能否满足雨雪、台风等特殊条件下群众转移的需求呢?记者从嘉兴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全市完成规范化建设的避灾安置场所共有1101个。
功能齐全,打造“嘉兴样板”
走进嘉善县千人县级避灾安置场所和海盐县百人镇级避灾安置场所,可以看到里面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希望特殊时期转移到这里的群众能感受到方便和家一般的温馨。”嘉兴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两个安置场所均为示范避灾安置场所,目前已实现WiFi和充电接口全域覆盖,文娱区配备棋牌桌游、书籍杂志、电视机和健身器材,厨房间、淋浴间配备电热开水炉、微波炉、吹风机等设施设备,为全省规范化建设避灾安置场所提供“嘉兴样板”。
规范化的避灾安置场所内设有男女休息室、男女淋浴房等功能室。而结合建筑工地等大规模人员转移需求,我市还积极探索开展大型临时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提升避灾安置场所服务保障能力。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各避灾安置场所都会与附近超市、餐馆签订供货、供餐协议,确保灾害发生时有充足物资储备。
共建共享,长效管理有亮点
避灾安置场所仅在灾害发生时使用,会不会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答案是否定的。
海宁市的多个避灾安置场所平时会“变身”为宣传阵地,为辖区老人播放防灾减灾专题音视频,深受群众欢迎。据了解,嘉兴的避灾安置场所平时是“五位一体”的应急宣教场所,包含防灾减灾宣传、安全技能培训、应急救援、文化娱乐、数字化管理功能。
“在那里蛮自在的,大家聊聊天,跟在家没啥两样。”张先生曾在2024年台风影响期间被转移至秀洲辖区的避灾安置场所。在他看来,这个有床睡、有饭吃、有娱乐的“临时港湾”让人倍感温暖。
共建共享的避灾安置场所要发挥作用,离不开长效管理。秀洲推出“星七条”,通过评比不断提高各级各类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质量水平;海宁市、桐乡市每年发放补助资金,用于救灾物资的更换、添置及避灾安置场所升级改造建设等,让避灾安置场所真正成为灾时群众最坚实的依靠。嘉兴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持续在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示范化建设上发力,发挥其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