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闲话元宵习俗

日期:02-19
字号:
版面:第06版:曝书亭       上一篇    下一篇

  

  ◎鸳湖闲谈

  

  N乐忆英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又称“元宵”“灯节”“上元节”。亲友往来拜年至此渐止,民谚有“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意思是说过了正月半再做客,主东家已无好菜招待了。民国前后,此日店家在账台上点蜡烛,称“岁烛”。承平时期,城镇是“十三上灯,十八落灯”,为期六天,以元宵节为高潮,晚上以纸扎的龙、马、鱼、象、狮等各式彩灯举行赛会,俗称“灯会”。是夜街上灯明烛亮,锣鼓笙箫之声不绝。

  民国《乌青镇志》卷十九“风俗”载:“(正月)十三日,街市试灯,好事者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曰‘灯谜’。又扎造滚灯及龙、象、狮、马等灯,游戏街市村落间……上元夜妇女游桥,爇香烛,逢桥插之。十八日,收灯屑秫为丸,谓之‘灯圆’。”

  除了吃“糯米圆子”外,又有“正月半,走桥桥”之习俗,入夜三五结伴游桥,逢桥点燃香烛插之。镇中桥梁甚多,一般走桥十座,返程不走原路,称“走十桥、去百病”,步月看灯,兆一年健康幸福。此俗流传已久,江南水乡一带多有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清顾禄的《清嘉录》中亦有记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上元,妇女走历三桥,谓可免百病。”

  濮院沈廷瑞《东畬杂记》载:“正月元宵向有灯会,康熙庚子南新街灯彩大盛,观者肩摩踵接。”沈廷瑞曾孙沈涛《幽湖百咏》云:“红妆队队锦衣鲜,佑圣迎神三月天。犹忆南新街上月,上元灯火夜如年。”

  光绪《石门县志》卷十一“杂志类·风俗”载:“十三日街市张灯,至十八日收灯,民间以张灯五(午)夜无风雨为五谷丰登之兆。十五日礼上元天官,祀灶。是夜灯最盛,箫鼓喧阗,往来如织。掉龙灯,扮故事,击元宵鼓。屑米为丸食之,曰‘灯圆’。”

  乡村妇女则于元宵夜召厕姑,以卜一岁吉凶,并蚕田丰歉。此习俗由来已久,源于南北朝的“紫姑信仰”遗存,各地称呼不一,紫姑、七姑、淘箩头姑娘、畚箕姑娘、针姑、帚姑、井姑、厕姑、芦姑等等。

  迎灯均为晚上,民国时崇德县城又有白天舞龙灯,俞珍《语溪四时旧俗志》云:“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箫鼓喧阗,金吾不禁。游人往来如织,大有举国若狂之势。日间有迎龙灯之举,所谓龙灯者,以竹扎成,外以布或绸裱之,长约四五丈,大约两围,中可燃烛,下有长木柄,十数人持木柄而舞之。凡此皆乡民因造桥或修路,无款兴工,遂趁此新年多暇之秋,持龙灯往各处舞弄,求他人资助,以襄善举,平日则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