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黄 烨 邹 潭 图片由嘉兴市文化馆提供
“夜校”的风从春天吹到了冬天,让艺术的种子撒遍嘉禾大地。
2024年3月,嘉兴市文化馆推出“禾你学艺”市民艺术课堂,搭建了适宜全人群的公益性艺术教育平台,人人都能找到适合的艺术课程。
一边是文化馆精心推出的课程,一边是市民近乎百分百的到课率,夜晚的文化馆让喜爱艺术的市民有了身与心的休憩地。
从嘉兴市文化馆到各县(市、区)文化馆,从城市到乡村,明亮的教室犹如点点星光,汇聚成夜晚别样的风景。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教授总结“禾你学艺”市民艺术课堂嘉兴模式的特色亮点——市文化馆统筹,社会力量资助,按需直达配送,城乡多点开花。
重燃百姓“艺术梦”
画上年代妆,穿上戏服,咖啡师王靖蕊成了原创话剧《鞋》中村支书的女儿招娣。第一次正式上台演出,虽然只是一方小小的舞台,王靖蕊全情投入,与角色融为一体。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舞台剧角色,我实现了儿时梦想!”在2024嘉兴市文化馆“禾你学艺”市民艺术课堂的汇报演出后,这个20多岁的姑娘,露出满足的笑容。
王靖蕊走出大学校园不久,白天她是咖啡店里的咖啡师,在咖啡机和咖啡豆之间忙碌,晚上则成为“禾你学艺”市民艺术课堂话剧班的一员,走进一个又一个角色。
“嘉兴市文化馆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实现心中的梦想。”王靖蕊说,专业老师的授课让她走进戏剧的世界,“生活更充实了,工作也更有干劲了。”
28岁的李玲也在这里圆了儿时的古典舞梦想。“刚开始有点紧张,担心自己没基础跟不上。”李玲说,老师和同学的友爱完全打消了她的顾虑,“舞蹈课堂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不仅老师们很耐心,有基础的学员也会主动帮助我。”
上世纪80年代,青年夜校承担着为年轻人扫盲、启蒙的重要作用;今天,承载着时代记忆的青年夜校以市民艺术课堂的崭新面貌被重新聚焦,成为市民新的“赶潮流”方式。南湖船拳、古典舞、八段锦、话剧、化妆……丰富多彩的课程点亮了老百姓的生活。
在课堂上坐镇的,不乏声名远播的艺术大师。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气息贴着上颚,找到成音点,维持在那个高度……”去年底,每个周六,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编剧方向导师刘志宏都会自驾一个多小时,从桐乡赶到嘉兴市区,为昆曲班的学员们送上艺术大餐。
上课前,刘志宏针对学员的基础情况,制定相匹配的课程计划。
“传承昆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过文化馆的课堂,让大家了解昆曲,挖掘更多热爱戏曲的人。”刘志宏说,昆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能见度。6次课结束后,昆曲班的学员们已经学会了1首完整的昆曲和2首古诗词演唱。在刘志宏的影响下,昆曲班的2名学员加入了嘉兴的昆曲玉茗曲社。
青年书法家戴澄洋是嘉兴经开区文化特派员,连续参加了3期“禾你学艺”,学员中既有小朋友也有大朋友,年龄跨度三四十岁,“大家都有一颗爱书法的心,在书法启蒙中感受到了乐趣。”
这样的圆梦课堂,从嘉兴市文化馆延伸到嘉兴各县(市、区),越来越多人加入这支队伍。
直达“最后一公里”
众行者远,齐心者灿,众人拾薪燃起公共文化服务的星星之火。
走进泰隆银行嘉兴分行,映入眼帘的是图书角和地方文化展示区,二楼区域则是周末文化艺术沙龙的常用空间。
4年前,泰隆银行嘉兴分行成为嘉兴市文化馆企业分馆,不仅提供场地和资金,还调动员工积极性,全面对接公益艺术培训工作,在社区等地开设“禾你学艺”课程。如此一来,既扩充了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也增强了企业人员的稳定性。
“为什么一家银行要参与市民艺术课堂的公益项目?”泰隆银行嘉兴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为公共文化服务贡献一份力量,和文化馆共同开启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艺术的向心力,吸引了许多人参与其中。检查学员签到、维护课堂秩序、收集音像资料……来自各行各业的50多名志愿者,有教师、医生、工程师,也有自由职业者和退休人士。
今年30岁的何裕坤是一名律师,亦是一名公益爱好者,从去年3月市民艺术课堂开课,到11月课程全部结束,何裕坤全程陪伴着市民艺术课堂的学员们。话剧课、美育课、短视频课上,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在这里,我见证了一颗颗热爱艺术的心被点燃。”何裕坤告诉记者,市民艺术课堂对志愿者来说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毕业汇演中,我也在话剧里扮演了一个小角色,虽然台词不多,但小角色也有很大的魅力。”
排课、邀请老师、上课……在“禾你学艺”的课程中总有一个身影,那就是90后王赟。她原本是嘉兴市歌舞团的副团长,“禾你学艺”课程设置后,她负责联系各方。“以前我们先排好舞蹈,然后演给观众看,但是参与‘禾你学艺’后,我们要从市民的需求出发,根据需求邀请老师、设置课程。”王赟介绍,嘉兴建筑工业学校等院校为“禾你学艺”提供了场地和老师,嘉兴的许多艺术大咖也成为授课老师。
一年多来,王赟的手机里多了几百个微信好友,也多了100多个班级微信群,虽然时常“信息爆炸”,却也证明着课程的火爆、学员的热情。
市文化馆发挥总分馆体系优势,吸纳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院校、新型文化空间、乡村等的培训项目,最大化集中全市艺术培训资源,方便群众就近参与,将美好落地在基层“最后一公里”。
满足城乡文化需求
2024年3月15日,“禾你学艺”嘉兴市民艺术课堂授牌启动。
去年4月24日,“禾你学艺”乡村艺术课堂正式揭牌,第一批授牌了10个“禾你学艺——乡村艺术课堂”,首批乡村美育导师中既有嘉兴市文化馆美术业务干部、嘉兴当地文艺名家,也有民间绘画家。他们为每个点位做具体规划,让村民就近享受优质文化资源,让文化氛围充溢乡村。
2024年12月,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公布浙江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优秀案例,嘉兴市文化馆“禾你学艺”榜上有名。
今年1月,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布了“2024年度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创新奖”名单,“禾你学艺”市民艺术课堂榜上有名。
短短一年,“禾你学艺”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吹遍了嘉禾大地,落地生根。2024年,“禾你学艺”各教学点共开设线下课程828门、4611课次,惠及103948人次;线上课程有42.85万余人次浏览学习。
文艺爱好者在课堂里圆了自己的艺术梦,也将艺术传递给了更多人。
回忆最初开设“禾你学艺”市民艺术课堂,嘉兴市文化馆馆长褚晓琼说,嘉兴市文化馆一直以来坚持开设公益课,让老百姓能够走进文化馆,以前的课程多在白天,深受“一老一小”群体欢迎。“有一次,一位等候的家长对我说,其实她小时候也喜欢艺术,但是没有机会学,现在时间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还是没时间学。”这次谈话触动了褚晓琼。
多年来,嘉兴持续深化以人为纽带的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全国率先形成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嘉兴模式”。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生活有了新期待,“禾你学艺”应运而生。
褚晓琼说:“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艺术才有生命力,百姓需要的文化供给才能延续,城乡一体的文化服务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禾你学艺”艺术课堂项目不仅尝试了新的内容供给,还力图构建多样化、品质化、全覆盖的公益性艺术普及平台,以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基础性、普及性课程的主要阵地,将社会机构等作为开展提高性、专业性课程的补充力量,通过多种方式与学校、新型文化空间、文化志愿者等展开合作,形成服务供给的新链条,满足城乡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新的一年到来,“禾你学艺”艺术课堂又在招募志愿者了,新一年的课程正在等着更多艺术爱好者实现艺术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