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女子心脏停跳40分钟

日期:02-18
字号:
版面:第12版:热线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N通 讯 员 欧振飞 祖蔚绮

  晚报记者 陈 强

  长达40分钟心脏停跳,意味着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几乎等同于被宣判死亡或是迈进了“鬼门关”。然而,在潮城海宁,当40多岁的小丽(化名)最近遭遇这一幕时,却被成功地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让不少人直呼:“这简直创造了一个奇迹!”

  劫后余生

  近日,海宁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海宁院区)重症医学科顾娟仙主任突然接到一通紧急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让她神色凝重。外院的患者小丽在手术时突发心脏骤停,当地医护人员已持续进行了15分钟的心肺复苏,可心跳依旧毫无恢复的迹象,生命岌岌可危。

  情况十万火急!顾主任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打车全速赶往现场,同时在车上不断与当地医院沟通,尽可能掌握小丽的病情。

  到达现场后,顾娟仙看到了手术室外几近崩溃的小丽丈夫。“我妻子才40多岁,我们不能失去她!”小丽丈夫的绝望呼喊揪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顾主任深知,此刻的每一秒都无比珍贵,而常规的心肺复苏已经无法让小丽的心跳恢复。关键时刻,她果断决定:上ECMO!这一被誉为 “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顶尖技术,成了让小丽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顾主任迅速打电话启动海宁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海宁院区)的ECMO团队。方泽斌医生、金斌医生、孙丽娜护士、王丽护士迅速响应,争分夺秒准备好ECMO设备及配套物品,调配120急救车,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

  ECMO团队争分夺秒,评估指标、血管穿刺、管路连接、设备运转,每一步都精准无误。血液在管路中开始流动,ECMO顺利运转起来,成功代替了小丽疲惫不堪的心肺功能,为她争取到了宝贵的恢复时间。

  随后,小丽在ECMO的保驾护航下,被紧急护送至海宁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海宁院区)重症监护室。在接下来的日日夜夜,医护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密切监测各项指标,精细调整治疗方案。

  “仪器运转起来的时候,我稍微踏实了一点点,感觉像是有一双双有力的手,把我妻子从死神手里往回拽。我一路跟着,满心都是忐忑,十几分钟的路程我却觉得无比漫长。”小丽丈夫回忆道。

  令人惊喜的是,奇迹真的发生了!两天后,小丽顺利脱离ECMO支持。又过了3天,她竟然苏醒了过来,还成功脱离了呼吸机!“当我走进病房,看到妻子睁着眼睛,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她跟我说,就像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小丽丈夫激动地说,“她终于转入普通病房,我看到阳光照在她脸上,她的眼睛红红的,这一刻真的体会到什么叫‘劫后余生’!”

  何以获救

  “我们都为她能活下来并且脑功能也恢复正常感到惊喜和开心,毕竟心脏长达40分钟没有自主跳动,这样意外的心脏骤停对我们重症医学团队是一场非常具有挑战的抢救任务。”海宁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海宁院区)重症医学科顾娟仙主任感慨地说。这场生死救援的成功,得益于两家医院之间默契的合作。从患者抢救的即刻调度,到接收医院迅速而有力的响应,两家医院的团队为挽救生命分秒必争。

  同时,患者家属的坚定信任与全力配合,也让医疗团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抢救工作中。而最关键的,是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他们与时间赛跑,持续进行胸外按压,紧急启动并成功运行ECMO设备,即便汗水湿透衣衫,疲惫写满面容,也未曾有一丝懈怠。

  据介绍,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作为一种顶尖的医疗急救技术,在这场生命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主要用于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为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在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骤停、急性心肌炎等导致心肺功能衰竭的危急情况下,ECMO能够临时替代心肺功能,让重要器官有机会恢复,或等待合适的器官移植。

  海宁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海宁院区)的ECMO团队正是守护生命的精锐之师。当常规治疗手段无效,患者生命进入倒计时,他们迅速反应,精准开启ECMO,凭借丰富的三甲技术底蕴,从精细的置管操作,到严密的体外循环调控,再到全程 24 小时不间断的监护,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专业与担当。在ECMO的支持下,患者濒危的心肺得以暂时“休息”,生命也因此重燃希望之光。

  “这几天的经历,就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想都不敢想,结果比我们预期的好太多太多!”在回访小丽家属时,他们由衷地感慨。发生在小丽身上的奇迹,是医学的胜利,更是爱与希望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