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吴晓宇 邹 潭 通讯员 虞仙乐 马逸清 摄影记者 成 杰 张启帆
人才强市,技能兴城。
近年来,嘉兴深入实施新时代嘉兴工匠培育工程和“技能嘉兴”行动,加快建设市域技能型社会,技能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素质稳步提升,活力充分释放。
新的一年,嘉兴如何厚植技能人才成长沃土,锻造技能人才大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听听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怎么说。
深度融合“四链”,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问:在嘉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该如何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邬明杰 市人大代表
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当前全球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两会,邬明杰带来《关于强化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他认为,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中,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把提升技能人才引育能力放在人才工作首位。”
如何将技能人才引入嘉兴?邬明杰表示,要加大教育投入,做优人才蓄水池。一方面,加大对技工院校扩容升级的支持力度,将紧缺教师列入全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借助全市各级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挖掘教育资源,聚拢各方“名师”。另一方面,创新培育模式,加强校企协同育人,鼓励围绕本地重点产业的用人需求,开展面向当地中小微企业的“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
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才能提升人才赴嘉引力。邬明杰提出,要优化技能型人才引进政策保障体系,创新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扩大现有人才政策覆盖面,设立引进高技能人才的绿色通道,简化高技能人才来嘉兴工作的相关流程,柔性汇聚各地高技能人才资源,为全市引进和配置高技能人才提供平台。
“培育技能人才队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是技能人才的最终使用者,更是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邬明杰建议,建立健全奖励保障机制,探索把技术工人比例和薪资待遇等情况与企业用地、用能、技改补贴等挂钩,引导企业建立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探索股权激励机制,扩大高技术工人股权激励占比,使更多产业工人从“打工者”变成“合伙人”。“建立健全在职工人技能提升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社会化培训功能,鼓励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构建企业技能提升平台,引导和帮助中小微企业开展技能提升培训。”
重视技能人才,转变青少年的职业观,减少对技能型岗位的排斥。“要积极探索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职业规划和生涯教育课程,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基本职业划分和职业特点,帮助家长与青少年建立科学的择业观。”邬明杰建议,对于高技能领军人才,在“两代表一委员”的推选中予以重点考虑。
聚力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激发创造活力
问:作为一家扎根桐乡三十年的老牌企业,如何激发职工创新潜能,保持企业竞争力?
郭丰恩 市政协委员 铭龙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总裁
产业工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全市技能人才超116万,其中高技能人才43.3万;全市现有长三角大工匠3人、浙江大工匠2人、嘉兴首席工匠19人、嘉兴良匠600人……鲜活的数字,彰显了嘉兴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决心。
今年两会期间,郭丰恩带来《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职工“五小创新”的建议》。其中“五小”即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活动”是工会的一项传统品牌工作,也是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职工技能素质、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抓手。
在郭丰恩看来,“五小创新”作为激发职工创新潜能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在很多企业已认识到‘五小创新’的重要性,在付诸实践后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痛点。”郭丰恩认为,创新氛围不足、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资源分配不均、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限制了“五小创新”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和实际效果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
创平台,提力度。完善创新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交流平台,便于职工分享创新想法、交流创新经验;建立多层次奖励体系,设立创新奖、创新积分等,根据创新成果的实际价值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树立典型,提升职工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将创新成果纳入职工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晋升、加薪的重要依据。
强培训,优流程。根据职工岗位特点与创新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创新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强强联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外部创新教育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快速评估机制,建立创新成果快速评估体系,确保优质创新成果能够迅速得到转化,扩大运用成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定期举办知识产权保护培训,提高职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确保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构建“三大体系”,打造技能型社会新高地
问:两会期间,“技能型社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高频出现,在2025年,嘉兴人社部门将如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
杨克建 嘉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
“技能筑基、匠心筑城”,嘉兴正以此为战略支点,全力构建具有示范效应的技能型社会。全市人社部门围绕“技能嘉兴·工匠之城”建设目标,书写“技能改变人生、匠心成就未来”的时代答卷。
杨克建表示,嘉兴将创新打造技能培育、技能创富、技能生态“三大体系”,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超过3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超过36%,为劳动者铺设技能致富之路,为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技能培育,全链条打造人才成长闭环。聚焦产教深度融合痛点,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专项行动,率先启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维联动模式。完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年内开展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就业和岗位技能培训4.5万人次以上。“希望能激发企业主体作用,推进技能强企行动,推动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产教联合体,打造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杨克建说。
技能创富,市场化激活人才价值。杨克建表示,要完善技能价值激励机制,试点推行技能型企业发展指数,推动实施技能人才起点薪酬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体系,将新八级工制度与股权激励、集合年金深度绑定,让技能人才分享更多企业价值。与此同时,健全“以技授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推广应用“技能共富贷”“技能共富保”等金融产品,为技能人才和技能型企业量身定制“全主题对接、全周期覆盖、全需求响应”的普惠性贷款及保险服务。
技能生态,全域化重塑社会认知。落实“一意见一行动”及各项配套政策,提升技能人才归属感。2025年,嘉兴要放大“嘉兴工匠月”、职业教育活动周、世界青年技能日等活动的效应,提升技能劳动者社会认同度。
“我们将探索开展‘技师+工程师’复合型人才培养,扩大‘一试双证’制度试点范围。”杨克建表示,嘉兴人社将聚焦构建完善高水平技能支撑体系,推进“十百千万”工匠培育计划,建强十家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举办百场职业技能大赛,培育千家技能型企业,培养万名先进制造业技能人才,掀起全民技能热潮,“培育三星村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技能型乡村(社区),通过‘技能+产业振兴‘‘技能+劳务品牌’‘技能+就业创业’等模式,带动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