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陈永和:制秤人生,称己称人

日期:02-14
字号:
版面:第14版:平湖周刊·文明平湖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辛春喜 通讯员 孙 斌

  

  身边好人

  寻找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熟悉的旋律之中,记者走进了一家名叫“永和”的秤店,店铺位于平湖洁芳小区内一处不起眼的车库。一位67岁的老人戴着老花眼镜,手里拿着古朴的工具,正全神贯注地给秤杆钻孔。

  老人名叫陈永和,1957年1月出生,是这家永和秤店的经营者,至今已有55年的手艺生涯。窗边是一张工作台,上面摆满了各种制秤工具,左侧货架上挂着一溜儿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木杆秤,似乎在静静诉说着“匠人”的制秤人生。

  

  浙江 承办

  

  踏踏实实做好秤

  老人与杆秤的缘分要从学徒时期说起,陈永和那年12岁,家里没啥钱,父亲是本地小有名气的秤匠,就想着让孩子跟着自己学手艺谋生。从此,陈永和慢慢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杆秤的技艺,心中的一杆“秤”也在逐渐形成。

  “小小一杆秤,做起来最磨的就是耐心了。”陈永和语重心长地说。回忆起小时候的做秤经历,他最难忘的就是烦琐的制作工序了,从选材、制坯、刨圆、定星、钉秤花、打磨等一道道工序下来,一干就是大半天。

  技艺学好就能赚钱。1976年,适逢南桥衡器厂成立,陈家父子从农村匠人变成了产业工人。工厂接的订单很多,不管大单、小单,陈永和都用心对待,做好每一杆秤,交付客户,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按他的话说就是:“不管是芝麻还是西瓜,只要有能力,我都给它捡起来。”

  学徒阶段和工厂劳动时期,反复地练习,繁重的工作,陈永和既打磨了手艺,又磨炼了心性,心中这杆“秤”也在不断加固。

  

  诚信经营获美名

  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当陈永和想着一直在工厂干下去时,工厂突然倒闭了。1992年,陈永和另寻出路,成了个体工商户,在解放路的城隍弄开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永和秤店。店铺刚开张,前三天都没生意,陈永和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望着顾客上门来买秤,第四天终于有人来买了,他的心才稍稍放下来。“只有生意上门,我的店铺才能经营下去,来偿还拿零件赊的1500元账款。”回忆起当时情形,陈永和如释重负地说道。

  酒香不怕巷子深,因为制作的杆秤质量过硬,称得准确,价格公道,销路很快就打开了,销量也是节节攀升。鼎盛时期,他起早贪黑每天打造两杆秤,都是刚一挂出去就被抢购一空。除了附近菜场边的商贩和居民,平湖东乡十八镇都有人趁着来城里办事的机会到永和秤店里看看,挑上一杆新秤。卖的秤多了,送来修的秤也多,大部分都是小毛病,陈永和每次修完后都不收一分钱,一些难为情的顾客还会送苹果、青菜给他。说到这段,老人一直笑容满面,精神抖擞。

  店铺生意蒸蒸日上,名气打响了,也招来了个别不怀好意的顾客。那天,一个外地来的货郎来到店里,他东看看西看看,四处闲逛,也不询问价格,好像在思索等待着什么。后来,店里其他顾客都走了,只剩下这位外地货郎,陈永和来到他身前询问需求,外地货郎也立刻靠近他,轻声说了一句:“能做假秤吗?价钱好商量。”陈永和一听火气就起来了,立马严词拒绝,嘴里不停喊着:“走!走!走!快走!这里不欢迎你!”他快速把人赶了出去。回忆起这事,陈永和激动地说:“开店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诚信,怎么能做坑蒙拐骗、投机取巧的勾当。”

  做人如制秤,心思歪了,心中的“秤”也称不准了。

  

  独家手艺望传承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电子秤普及,木杆秤迅速衰落,制秤老手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行业巨变,陈永和回想自己从身强体壮的年轻小伙到如今头发花白的暮年老人,心中放不下的是如何把这门“独家手艺”传承下去。“现在材料的成本越来越高,赚不到钱,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了,我可能是全平湖最后的杆秤手艺人了。”陈永和落寞地说道。

  近年来,陈永和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家人也多次劝他停下来不要做了,但他还是舍不得,离不开,要坚持做下去,空闲下来到店里敲敲打打,心里才舒坦。运气好时,也许能碰到顾客上门,随口一问原来是特意找过来买秤收藏的,老人的心里暖暖的。他说:“学了这门手艺,以前是为了谋生,现在是为了传承,我要一直做下去。”制秤一生,心中的那杆“秤”也希望一直延续下去。

  杆秤匠人陈永和制秤无数,一生做事脚踏实地,做人诚实守信,心里始终有杆“秤”,称着自己也称着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