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透过“嘉兴账本”看财政如何发力

日期:02-12
字号:
版面:第07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朱 鑫 通讯员 郑诗雨

  正所谓家家都有一本账,公共财政也是如此。国计民生,都藏在大小账本中。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花得是否有效率?财政在宏观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笔笔资金皆有计划。

  受市政府委托,市财政局向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嘉兴市2024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又一年的“嘉兴账本”正式亮相。

  2024年,嘉兴各级财政部门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任务,坚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把钱花在刀刃上,呈现出一系列新举措、新亮点,为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透过这份“嘉兴账本”,“收、支、增、减”的数里行间,折射着政策力度和民生温度,也是党和国家心系何方、情牵何处的生动诠释。

  守住“钱袋子”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拿到了研发奖补,团队更有动力了!”“家门口的学校招生了,设施一流。”“快速路每天都有新变化,希望早日‘闭环’!”……百姓有期待,政府有作为,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撑。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2024年,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财政平衡压力前所未有,嘉兴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从“嘉兴账本”看,财政部门面对多重不利因素,靠前研究、主动谋划,千方百计争取资源,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

  从空中俯瞰,524国道宛如卧龙,各种大型机械交替作业,涌动着火热的建设热潮……去年2月,524国道秀洲王江泾至新塍公路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54.08亿元。项目建设红红火火,离不开“钱袋子”的保障。去年,该项目成功争取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6.4亿元。

  524国道只是嘉兴千方百计争取资源的一个缩影。去年,嘉兴全力争取“两重”超长期特别国债68.6亿元、大规模设备更新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6.6亿元,审核兑付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补贴资金11.2亿元,获得地方政府债券资金474.61亿元。

  在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人“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着切割、焊接。去年,加西贝拉通过实施制造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引进安全可控的国内先进压缩机专用加工和生产设备160余台(套),生产效率提高574%,运营成本降低30.2%,产品研制周期缩短43.6%,产品不良率降低37.9%。

  企业纷纷“更新”,得益于政策、资金支持的持续发力。去年,嘉兴入围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获得国家专项财政支持3亿元,首批下达资金已全部兑付至重点项目。

  走进嘉兴南湖机场建设现场,只见42.75米的机场塔台高高耸立,仅用时两年多,机场已基本建成,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呼之欲出。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资金16亿元、民航发展基金2.7亿元、国家绿色发展基金4.6亿元……抢抓政策窗口,立足嘉兴实际,积极争取省级支持,为嘉兴发展注入强大保障、带来宝贵机遇。

  聚焦优势、重点,嘉兴还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资本投入,正因有各类财政资金“跑步到位”,全市全面掀起项目建设热潮,重点领域投资保持持续增长,增强了经济中长期发展后劲。

  四两拨千斤 激活发展崭新动能

  2024年,嘉兴财政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围绕“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系统落实一揽子政策,推动经济企稳。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间存在密切联系,通过精准的政府支出、减税或补贴等,引导财政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领域倾斜。

  “嘉兴政策好,真金白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我们将在这里设立总部及研发中心,打造国家级企业研究平台。”嘉兴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的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项目现场,相关负责人信心十足,描绘着企业在嘉兴的未来。

  去年3月,《嘉兴市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俗称“8+4”政策)发布,全年累计投入“8+4”政策资金461.7亿元,列全省第三,大力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等八个重点领域。

  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嘉兴加强财政与产业、金融、科技等政策协调配合,打好组合拳,撬动资金精准流向重点发展领域,助力激活新质生产力。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财政科技投入64.6亿元,增长18%,创新指数排名全省第二。落实新型研发机构保障资金11.5亿元,注重发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建设南湖实验室、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等高端创新载体。

  除了精准高效的政策,嘉兴还通过政府产业基金搅动一池春水,全市政府产业基金规模113.07亿元,累计已投资项目1111个,撬动社会资本投资2162.84亿元。得益于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嘉兴正以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嘉兴财政政策还通过减税降费、贴息、政府采购等工具,打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合拳”。

  兜底“幸福嘉” “民生清单”保障有力

  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功能。不该花的钱,再少也不能花,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少。

  兜底“幸福嘉”,去年,嘉兴全市民生支出652.0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持续提高资金安排的“民生含量”,不断增强政策举措的“民生温度”,“嘉兴账本”已成为一张百姓的“幸福清单”。

  “稳岗就业”纳入民生实事,财政资金全力保障。去年,大学生郝甜甜在秀洲区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她说:“要是没有见习岗位上的实践,我可能至今仍在迷茫,感觉嘉兴很温暖。”

  其实,像郝甜甜这样在嘉兴找到舞台的青年大学生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强化就业服务保障,嘉兴去年全年落实就业服务资金4.77亿元,支持就业创业、技能型社会建设等,去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7万人,连续五年新增就业青年大学生超10万人。

  一手帮就业人群追寻梦想,一手为低收入人群兜底。“不仅低保金涨了,村里还申请到了资金建设共富大棚,连续分红两年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今年初,在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低收入农户分红现场,36户低收入农户都领到了2000元红包。

  去年,嘉兴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175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水平646元,居全省第一。

  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在嘉兴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占到20%,达169亿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财政滋养下,嘉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学位平稳度峰,嘉兴大学、嘉兴南湖学院、嘉职院等高校知名度、影响力越来越大。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更多看得到、摸得着的惠民变化,实实在在发生在每个人身边。各类生活设施、医疗、教育、交通等资源实现“打包”提升,嘉兴正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喜人变化迈进。

  变化不只在城市,城与乡渐行渐近:从未来社区到未来乡村,从风貌特色镇到城乡风貌样板区,从城市聚落到乡村咖啡,城乡皆风景,服务零距离。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嘉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管理资金26亿元以上,持续推进“千万工程”建设,累计投入143.4亿元,全市投入11亿元,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放眼嘉兴,一幅城市繁荣、城镇兴旺、乡村富足的城乡融合美景格外生动。

  为国理财,为民服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决胜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嘉兴财政将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强化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着力防控财政风险,为嘉兴坚定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贡献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