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坚定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责任担当

日期:02-12
字号:
版面:第03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晚报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你解读

  N晚报记者 朱 鑫 吴晓宇 严 涵 孔嘉敏 邓雪珂 周祎欣 通讯员 陈 晖 张 奕 叶晨辉 郝秋伟 李理 沈宇清 沈 俊 高雪新

  汇实干合力,奏响发展强音;聚奋进共识,书写时代新篇。昨天上午,嘉兴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嘉兴大剧院开幕,会场内,代表委员们现场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在之后的讨论中谈体会、建言论、献计策。

  报告中,一句句务实的表述,一串串亮眼的数据,讲述着过去一年里取得的一项项重大成就,让社会各界备受鼓舞。奋斗的征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报告中新一年的工作任务,举措务实有力,目标催人奋进。

  坚定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责任担当,报告中又有哪些新提法、新思路?晚报记者梳理出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发展领域的部分热词,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你解读。

  热词:聚力重大项目建设

  【报告声音】聚力重大项目建设,多措并举扩投资增后劲。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解读嘉宾】嘉兴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严加友

  问:实干为要,项目为王,嘉兴新的一年将如何聚力重大项目建设?

  严加友:重大项目建设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今年嘉兴将继续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以重大项目谋划推进为主抓手,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全力攻坚重大项目建设。紧盯年度目标计划,持续在项目建设上体现加速度、在项目服务上展现高效率。聚焦省“千项万亿”工程、市“551”计划等,抓好项目计划管理,定期跟踪项目开工、统计入库、投资进度等关键环节,推动新建项目尽快开工、在建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确保省“千项万亿”新建项目开工率一季度超过60%,上半年超过80%,三季度达到100%。推动要素优配优用、用快用好,确保嘉兴机场如期建成通航,力争开工建设沪嘉杭高铁、沪乍杭铁路,启动高铁嘉兴南站改扩建工程。

  二是积极争取要素资源保障。全面开展“抢抓机遇”大竞赛,锚定“保十争十五”总目标,聚焦“两重”、“两新”、中央预算内、专项债等细分领域,精准谋划,深化解读,帮助项目单位找准赛道、精准发力,最大限度让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到“项目上”。强化向上对接,畅通优质项目推送渠道,借势借力汇聚形成“领导带头争、部门协同争、专班高效争”的浓厚氛围,争取上级“补助性”资金100亿元以上、地方政府专项债350亿元以上。高质量编好“十五五”规划,积极争取更多嘉兴元素、重点项目纳入上级规划“盘子”。

  三是高效推动“三分”机制运行。迭代升级分类分层分级协调机制,聚焦“前期一批、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投运一批”的目标任务和时序要求,把握重大项目实施的堵点难点问题,主动跟进、深入排摸、加强分析。同时建立“颜色管理”制度和加急办理机制,按问题紧迫程度,第一时间提交不同层级协调解决。定期召开例会及时解决项目堵点卡点,强化部门协调配合,明确落实问题协调解决路径优化程序、简化流程、缩短周期,通过“三分”机制高效运行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热词:未来产业

  【报告声音】布局发展未来产业。落实“人工智能+”行动,争创国家级、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解读嘉宾】嘉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章澜

  问:今年我市将谋划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市经信局将如何展开具体工作?

  章澜:通过几年努力,嘉兴在未来产业发展上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先后获批海宁第三代半导体、港区氢能、海盐核药三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现有优势和资源禀赋,全市确立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未来能源三大未来产业领域。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三大方向,建立未来产业孵化基地培育机制,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企业培育,强化要素倾斜保障,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在未来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针对未来能源,一手抓创新,联合国内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建氢能装备创新中心,加速突破关键技术,争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手抓应用,积极参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建设,推动氢能船正式示范运行,不断推广氢能应用场景。到2027年,氢能产值规模突破180亿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针对人工智能,加快打造“一中心两地”,推进电信、移动、阿里巴巴、润泽等重点项目建设,高水平建设万卡级高性能算力集群和算力服务平台,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综合使用成本最低的算力枢纽。到2027年,全市算力产业规模突破280亿元。

  针对生命健康,以海盐核药为发展重点,适当布局合成生物产业。加大项目招引,推动多部门联合开辟辐射类审批绿色通道。增强科研创新实力,争创浙江省同位素创新联合体、国家核技术研发中心。到2027年,力争实现8个以上“卡脖子”常用医用同位素实现国产化替代,具备自主供应能力。

  热词:“一块地”集成改革

  【报告声音】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一块地”集成改革,推动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一体融合,促进中心城区、县城、特色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

  【解读嘉宾】嘉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 胡泓恬

  问:什么是土地综合整治“一块地”集成改革?针对这项工作,嘉兴将怎么干?

  胡泓恬: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土地综合整治则是促进乡村振兴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源头活水。2018年以来,嘉兴率先在全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四百工程”,实施7年来,已获准国家级试点5个、跨乡镇项目10个、省级工程105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千万工程”,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嘉兴积极谋划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并在2023年创新性提出开展“一块地”集成改革,即以“农”为核心,推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层层套合,形成“金字塔”型农用地保护利用空间新格局,实现多田套合。

  以“地”为核心,在全省首推“土地综合整治+乡村记忆”模式,并开展村庄整治、风貌提升、产业发展等助推共同富裕的涉地项目整合,推动一地多能。

  以“人”为核心,健全完善村集体和农民财富持续增长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通过突出“农地人”三个核心,进一步锚定工作目标,统筹实施规划集成、项目集成、要素集成与成效集成。如今,在严把“立项报批关、方案设计关、工程实施关、综合验收关、长效管护关”五道关口下,“产城人文景生”的和美画卷逐渐在嘉兴展开。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基础,深入推进“一块地”集成改革,打造具有嘉兴辨识度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集成,持续推动嘉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创出特色、走在前列。

  热词:建设交通强市

  【报告声音】聚力建设交通强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坚持交通先行,促进沪嘉全面接轨发展,更深层次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

  【解读嘉宾】嘉兴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 黄筱璐

  问:建设交通强市,嘉兴如何行动?

  黄筱璐: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和关键“支撑”。市委、市政府把交通强市建设作为嘉兴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关键支撑之一,提出要加快建设“公铁水空”联运枢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发展智慧交通、绿色交通,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2024年以来,我市持续掀起“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快干交通”建设热潮,全年综合交通投资超43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紧紧抓住“两重”等国家增量政策机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打造高水平交通强市示范市。

  狠抓建设投资,确保嘉兴机场、苏台高速二期、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等如期建成投用,高标准推进G60沪昆高速二次扩容、京杭运河“三升二”等前期工作,加快乍嘉苏高速改扩建、杭申线航道等工程进度,推动交通投资持续放量,2025年计划完成综合交通投资400亿元以上。

  加强规划引领,加快推进我市综合交通“十五五”规划编制,构建“1+6+7+7”规划体系。持续深化重大项目谋划与《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等上位规划的衔接,加快提升长三角互联互通水平。加快“两湖一嘉”综合交通体系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以市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助推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

  加快运输发展,切实发挥机场多式联运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以机场为核心,全市铁路货站、码头作业区、物流园区等为枢纽的分层级多式联运体系。深入推进“航运浙江”建设,加快航道提升、码头建设、船舶更新,推动千吨级航道、码头连通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

  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辐射带动交通新质生产力。深化氢能交通创新应用强国试点创建,建成投用全国首艘64标箱氢能源船舶,深入研究交通运输领域碳普惠应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积极统筹设施建设、主体培育和场景创新,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区。

  热词:中国古镇看嘉兴

  【报告声音】持续提升“中国古镇看嘉兴”美誉度,促进红色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增强全域旅游吸引力。

  【解读嘉宾】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 顾建忠

  问:从文旅角度谈谈,嘉兴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擦亮“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

  顾建忠: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大运河为脉络,全面塑造“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文化影响力、旅游竞争力明显提升。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5.9%和16.9%,增速均列全省第二;接待过夜游客同比增长26.6%,增速列全省第一。

  2025年,嘉兴将持续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切实把“流量”变“留量”,让游客既“打卡”又“刷卡”。

  一是在推动文旅项目上下功夫。“空间布局+项目招引”协同一体,加快推动海宁盐官音乐文旅小镇、桐乡濮院时尚古镇、南湖天地二期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让“一核四镇”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更加凸显。

  二是在优化产业布局上下功夫。实施“文旅+”行动,充分发挥四大古镇核心引领作用,创新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名人文化叙事场景,找准“吃住行游购娱”精细赛道,以乌镇戏剧节、西塘汉服周、濮院时尚周等催生更多古镇“爆款”,让“过路游”变“过夜游”。

  三是在扩大客源市场上下功夫。全面立体打造嘉兴古镇旅游IP,构建以“中国古镇看嘉兴”为统领的市域文旅品牌矩阵。紧盯入境游、过夜游市场,依托重大旅游展会及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精准策划创新性、融合型、集成式宣推活动。高水平办好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

  热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报告声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布局优化、资产盘活、管理提升,促进国有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解读嘉宾】嘉兴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陈文荣

  问:围绕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市国资委接下来有哪些重点谋划和重要举措?

  陈文荣:我们将认真落实两会精神,坚持党建统领,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六干争先”抓落实,增强国企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一是强化功能优布局。围绕嘉兴所需、未来所向、国企所能,支持参与嘉善示范区建设、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等重大战略,谋划打造低空经济、临空经济等新引擎。坚持项目为王,在扩投资、提能级、抓创新等方面主动作为,今年计划投资200亿元以上,推动新建重大项目8个。

  二是聚合资源促发展。着力建强主城区,加快重点资产招商,探索发行基础设施REITs,形成更多有特色、有产业、有增长点的标志性盘活项目。以“基金+基地”“基金+招商”模式参与属地建设,赋能本地优质企业,力争实现市县合作组建基金和嘉兴拟上市民企国资参与“两个全覆盖”,推动国有和民营经济共赢。

  三是深化改革提质效。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各项任务。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董事会“外大于内”制度落地。健全穿透式监督机制,优化“一利五率”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加快推行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提升队伍活力。

  四是攻坚破难防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到放活和管好相统一,加快出资人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的贯通协同,实现监督闭环。清理攻坚国企领域突出问题和旧账难题,大力化解融资性贸易风险,持续推动治亏减亏扭亏和“两非”“两资”清理,确保国有经济安全稳定运行,赋能全市发展大局。

  热词:壮大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报告声音】完善就业供需对接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壮大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解读嘉宾】嘉兴市总工会党组书记 毛永忠

  问:嘉兴如何壮大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毛永忠:我市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凝心铸魂、聚力建功、关爱暖心、强基赋能、提质增效工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过去一年,全市新增技能人才7.01万人、高技能人才3.55万人,2人入选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6人入选大国工匠浙江培育对象、1人入选长三角大工匠,职工创新创效成效明显。

  对照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助力智造创新强市建设,嘉兴将持续壮大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一是进一步关心关爱产业工人队伍。以打造新时代工匠之城为牵引,开展“嘉兴工匠月”“红五月”“朵朵鲜花送劳模”等活动,展示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匠心匠艺及创新成果。聚焦职工生活品质提升需求,做好工会送温暖、送清凉、送帮扶等工作。推进“全链式”就业服务,联合举办招聘会,完善再就业培训。

  二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产业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实施技能嘉兴行动。贯通产业工人横向发展机制,健全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技能岗位互相贯通的长效机制。统筹全市资源,建立完善嘉兴市劳模工匠学院联盟,带动各级劳模工匠学院建设。

  三是进一步搭建好产业工人建功立业平台。扎实开展“着眼长三角、聚合大嘉兴、建强主城区”重大建设项目立功竞赛活动,聚焦“八比八赛”开展竞赛,积极培育成效突出项目。今年,将围绕城乡融合、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举办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为产业工人提供竞技成长的舞台和平台。整合各级资源,优化服务方式,深入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