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事
N禾尚
人类最早何时开始明确有意识地食用盐,迄今尚未见史籍记载或考古证明。人类远古先民经历了一个“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漫长蒙昧时期,不知盐为何物,更不知主动在饮食中添加食盐。大约在上古时期食盐开始进入人类生活,这一点,从司马迁《史记·乐书》中记载的古礼“大羹不致”可以推测。所谓“大羹不致”指的是“大食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者矣”。即人们在进行“大羹”(可能相当于今天的大型集体聚餐)祭祀活动时,为了表示对先辈的尊重,在所用的肉汤中不加盐,反过来可以证明,此时参加“大羹”活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开始添加食用盐了。
根据推测,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应该始于洪荒时代,通过观察到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人们发现并逐渐明确了“盐”这种物质,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记载有“白鹿饮咸泉”“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美国弗吉尼亚州有康纳瓦舐盐地遗迹,这说明人类此时对“盐”已经有了粗浅的认识,开始有意识地食用自然盐。随着人类有意识、无意识的各种随机性品尝,人们在海水、盐岩、盐土等物质中发现了“盐”,人类的饮食文化开始发端,笔者有一个大胆的猜测:也许正是从有意识地食用盐开始,人类比其他动物更健康、更聪明,从而脱离了自然界,朝向更高级的智慧生物进化。
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盐一进入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引发抢夺争斗,《史记》记载,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尤于涿鹿,据专家考证,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而涿鹿则是阪泉的另一个名称,由此推断两者说的其实是一件事,即“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这个推断产生了一个新的假设:炎黄子孙的诞生,中华民族的形成,都与食盐有关。
盐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占据着他物无法替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盐池附近的平阳(今山西临汾)、蒲坂(今山西永济)、安邑(今山西运城北)筑城,史称尧都、舜都、禹都,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史家推断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盐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意义巨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再满足依靠大自然的恩赐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盐,开始摸索从海水、盐湖、盐岩和盐土中制取。我国古代把自然盐称作“卤”,通过人力加工过的结晶体才叫“盐”,因为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很可能是盐池或盐湖中得到的,直接舀起来的盐汤就是“卤”,而人们懂得了可以加工晒干后获得析出结晶的浓缩物,这就是“盐”了。
地球上盐的储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记载是海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北宋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中都认为“宿沙氏作煮盐”,一种说法宿沙是炎帝时的一个诸侯,另一种说法则由《左传》而来,传说宿沙氏是春秋时期齐灵公的大臣,名叫宿沙卫,又叫夙沙,生活在今天的胶东半岛一带。实际上用海水煮盐不可能由一人完成,历史上宿沙氏是否真实存在也难以确定,大概率应该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掌握了海盐制作工艺,宿沙氏或许是一个集大成的专家,担任工程师的角色,也可能是从事海盐生产的领导者或组织者,在目前尚无新的考古发现和典籍可资证明的情况下,一般将“宿沙作煮盐”视作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宿沙氏也被奉为盐业始祖了。
嘉兴市所辖有一个以“海盐”命名的县城海盐县,海盐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建县,因其“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海盐,可见在此之前制作海盐已经具有相当的历史和规模,作为一座曾经与“盐”密切相关的城市,尽管与胶东半岛相距甚远,但想来开展盐业生产的时期不会相差许多,理应记住盐业的祖师爷宿沙氏。
虽然目前海盐县早已不再生产“海盐”了,但我们浙江省仍然是海水制盐的主要产区,尤其是产盐“大户”岱山盐场,以品质优越位列榜首,在南宋时“岱盐”就作为贡盐进入皇帝的御膳房。历史上在全国规模较大的海水盐场还有河北的长芦盐区、东北的辽东湾盐区、山东的莱州湾盐区和江苏的淮盐产区。
就食用而言,品质最好的食盐产自甘肃的盐山,所谓“盐山”实际指的是大粒矿盐,因地质、地层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各异,颜色也有赤、紫、青、黑、白等不同,《周官·盐人》中记载,“王之膳馐,供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又说“形盐用以供宾客”。这里说的“饴盐”是岩盐中最好的一种,其味咸美,其形“如水晶”“似琥珀”,又称“君王盐”,而“形盐”指的是白色岩盐。
古代盐的地位是很崇高的,比如四川盐源县的少数民族纳西族还保存着有关盐神的传说,纳西族的“盐神”是一位美少女形象,相传她在牧羊时发现了盐水,后来在此开凿成盐井;在巴蛮地区,迄今流传着酋长廩君与盐神斗智斗勇,最后在“鱼盐”之地定居的神话故事。欧洲许多国家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风俗,向尊贵的客人赠送盐和面包是最崇高的礼仪。(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