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风禾俗
N俞富江
正月十五,嘉兴人习惯称为“正月半”,是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古人叫它“元夜”,“夜”和“宵”同义,元夜又叫元宵。
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赏花灯。赏花灯自然与灯有关,比如开灯市售卖花灯、街衢张灯挂彩,人们逛灯市、赏花灯、猜射灯谜,与夜有关的还有放焰火,还有昼夜都可以闹的舞龙舞狮、高跷旱船……据称,汉代明帝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元”指的是上元,“宵”指晚上,也就是说,这个节日是一个以夜间活动为特色的节日。
旧时乡俗,元宵迎灯活动大多持续六天,所谓“十三上灯十八落”。老崇德县城(今崇福镇)元宵“迎花灯”活动十分热闹。每到正月十三,家家已是张灯结彩,大街上各家店铺门口各式彩灯高挂,争奇斗艳。街坊上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正月半“迎花灯”出的节目,一个县城十个坊,坊坊居民人人踊跃参与,努力要让自己坊出的“彩台”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到十五夜幕初降,一轮明月度云而来,天上月光与地上灯影交相辉映,县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争相涌到大街迎花灯。
“火树银花合,花市灯如昼。”看到街上一家家店铺门口人头攒动,等候迎灯队伍的人们个个伸长脖子,早已是望眼欲穿。倏然间,远处传来了悠扬的丝弦细乐,顿时人群骚动起来,只见以荷花灯、鲤鱼灯的提灯队前导灯队已经缓缓流淌而来,后面紧接着“刘海戏金蟾”“劈山救母”等一座座“台头”鱼贯经过,流光溢彩,欢声悦耳。
元宵节迎花灯的重头戏是看舞龙灯。出舞龙节目的街坊是请了师傅专门制作龙灯的。这龙头用竹木先扎成骨架,外面再糊起绵纸,装上须角;龙身共七节,节长三尺,竹条扎成筒状,下面套一根树棍,身子加上龙头龙尾计九节,绵纸裱糊之后画鳞敷彩,栩栩如生。龙身每节中间留一圆口,以插蜡烛,节与节之间连以白布,舞动时通身透亮,青春跃动。舞龙灯的小伙子们更是大显身手,一条龙旋转腾挪,搅动得水乡小镇生出不眠之夜。这天晚上,镇上所有商店都打开店门,商店里无数盏汽油灯和蜡烛灯光照亮街面。大街两旁观看花灯的男女老少挤在一起,整个场面热闹非凡,此时的人们沉浸在一片沸腾的欢乐之中,多么绚丽多彩的花灯啊,真令人流连忘返。
古时,濮院镇南新街灯彩极盛,上元灯火夜如年。夜幕降临,大街小巷挂起漂亮的花灯,灯火通明,人群结伴赏灯猜谜,各式花灯炫奇斗巧,角胜争奇。每个街坊还设景台,张灯谜,银花火树,倍加辉煌。
在桐乡一带,“提灯走桥”也是元宵节里不可或缺的一个习俗。在这一天,提着灯笼,不回头地连续走过三桥,就能祛病消灾,保佑家人新一年健康。如乌镇元宵节晚上,人们要“走十桥”祈求“去百病”。因此,每当吃过晚饭只见人们扶老携幼,一个个手拎一只煎药瓦罐,一座座桥上人流熙攘,欢声笑语中夹杂着“扑通扑通”的声音,人们走过十桥后就会把手中药罐丢到河心里去,大家相信丢掉药罐全家一年都会远离病祟,平安康泰。
人们一般说“过”节,唯独将元宵节称为“闹”。闹花灯,闹的是一份心情,一份欢乐,一份精神,一份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