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体育经济“棋”开得胜

日期:02-10
字号:
版面:第09版:今日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戴瑞雪 通讯员 李 钢 朱晓妍 图片由赛事组委会提供(部分来源于读嘉资料库)

  

  2月4日至9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的2025年全国国际象棋青少年锦标赛(个人)暨第30届“李成智杯”全国少年儿童冠军赛(U18组/U16组/U14组)在富悦大酒店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186个参赛单位的537名棋手齐聚禾城。

  这是该项赛事自创办以来首次落地嘉兴,不仅为全国的优秀青少年棋手搭建了竞技舞台,更以“体育+”模式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体育新动能。比赛背后,是一场关于赛事“流量”变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的生动实践。

  

  “冠军摇篮”南下 国象界“高考”首触嘉兴

  

  昨天上午11点,记者在赛场内看到,近百张棋桌整齐摆开,黑白棋盘上落子声清脆可闻,U14组的最后几场对决正进入关键时刻。

  中午12点02分,随着选手李佑嘉的最后一枚棋子落下,该组别的全部排名出炉,这也意味着本次比赛完成了全部赛程,圆满落幕。

  记者了解到,“李成智杯”始于1993年,以已故新加坡实业家、爱国华侨李成智的名字命名,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竞技水平最高的专门面向青少年的国际象棋赛事,在我国国际象棋后备人才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0多年来,一批批少儿棋手经过“李成智杯”的历练,成长为特级大师甚至世界冠军,丁立人、侯逸凡、居文君、朱锦尔等优秀棋手,少年时代都曾多次参赛并夺冠。“李成智杯”被誉为中国国际象棋的“冠军摇篮”,享有国际象棋“高考”的美誉。随着影响力不断提升,赛事规模不断壮大,从2014年起,每年的“李成智杯”都分设两个赛区。

  高水平赛事落地,吸引了不少嘉兴棋手“家门口”作战。记者了解到,此次在嘉兴开展的国际象棋大年龄组赛事中,共有近30位本土选手参赛,其中,石廖星、胡楷晟、沈铱睿、许树则等都是相当优秀的选手,不少人还是代表浙江省智力运动管理中心出战。而在重庆开展的国际象棋小年龄组赛事中,嘉兴也有十多位选手参赛。

  来自洪兴实验学校的15岁选手石廖星已是第五次参赛。“作为一个嘉兴人,第一次在家乡参加‘李成智杯’,很骄傲也很自豪,嘉兴的国际象棋氛围越来越好了。”石廖星说,这次在与对手的切磋中学到了很多。

  11岁的田梵则勇敢挑战了大年龄组的对手,“这次报名了U18组的比赛,在这样高水平的赛事中和高手对弈,机会很难得,收获也非常大。”

  赛事组委会裁判长宋本磊告诉记者,今年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在赛制上进行了改革,允许年龄较小的选手参加较高年龄组别的比赛,意味着从本届比赛开始,“李成智杯”的参赛棋手们可以突破年龄段限制,正式获得“以小打大”的机会。宋本磊介绍,根据规定,比赛各组别冠、亚军得主可代表中国队参加2025国际象棋世界青少年锦标赛。

  “跟着赛事去旅行” 撬动文体旅消费活力

  

  为一项运动,赴一座城,已成为许多人旅游消费的新趋势。

  昨天下午,结束了全部比赛行程后,来自长春的李女士打算带着14岁的儿子去南湖湖心岛和南湖革命纪念馆。“这几天趁着比赛间隙,已经去了月河历史街区和酒店周边的几个商场,明后天再去乌镇和南北湖逛逛。”李女士说,出发之前就做好了详细攻略,打算趁着寒假最后几天,带着孩子放松一下,同时也能深度领略嘉兴这座城市的美丽风景。

  在酒店大厅,记者观察发现,有着和李女士一家相同旅行计划的家庭并不少,有些还约定了组队出行。“打算两家人一起租个车,这样玩起来更方便一点。”刚办理完退房手续的康先生一家来自泉州,他前几天就和同样来自泉州的杨先生一家约好了。

  赛事落地带来的“流量效应”已初步显现。根据比赛承办方白雪体育文化(浙江)有限公司统计,自2月3日参赛队伍陆续抵达以来,举办地酒店的入住率同比上涨近50%,“客房全部订满,有些选手家庭订房订晚了,就选择了周边酒店,所以赛事主会场周边的酒店最近都是‘一房难求’。”公司负责人万利萍介绍,除了暴涨的订房需求,他们还接到了大量关于饭店餐饮、景点订票等方面问题的咨询,“由于是青少年赛事,许多孩子是父母陪伴过来的,甚至有一家四口一起来的,恰好又逢寒假,有‘跟着赛事去旅行’想法的家庭非常多。”

  为一场比赛游一座城的,不仅是本届“李成智杯”的参赛选手们。2024年11月24日,嘉兴马拉松掀起了一场全民健身的运动热潮,来自国内外的2万名跑步爱好者汇聚禾城,在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健康跑三条线路上热力奔跑,运动活力洋溢全城。根据携程大数据平台,2024嘉兴马拉松赛事一周内共为嘉兴引入客流超85万人次,在线旅行社总消费金额超过7400万元,游客总人次同比增长13.06%,酒店间夜量同比增长14.97%,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流量密码”。

  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成为目前赛事经济增速的新引擎,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体育+”融合赋能 放大赛事“乘数效应”

  

  一场体育赛事,以赛事为“切入点”,往往能够吸引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打造属于自己的赛事“IP”,体育赛事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各类精彩纷呈的赛事进一步释放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动能。在嘉兴,“跟着赛事去旅行”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

  近年来,嘉兴着力培育和发展马拉松、轮滑、智力项目、自行车、棒球、冰球、花滑、航模等具有发展前景的赛事项目,积极构建具有嘉兴特色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延伸“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让赛事经济成为促进嘉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为发挥赛事效应、释放消费潜力,嘉兴积极推进“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推出缤纷多彩的“赛事+”新场景新玩法。据统计,2024年,全市各地在景区、街区、商圈共举办各类赛事活动90余项次,参赛人数超4万人次,直接撬动消费超5700万元,累计发放体育消费券200万元,拉动体育场馆、用品、产业类消费近560万元。

  在广袤的乡村,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的强大融合也同样有着显著效应。全市各地的“村BA”“村超”“村跑”等赛事持续火爆,带动当地旅游、住宿餐饮等相关收入大幅增长,通过公益直播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将赛事资源转化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效益,正在将“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赋能产业和振兴乡村的“金山银山”。

  “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的互动,遵循‘乘数效应’与产业集群理论,很多中外城市通过体育赛事驱动经济的案例印证了这一点。”嘉兴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系主任汪菲认为,依据凯恩斯乘数模型,赛事投资通过旅游消费、基建升级和就业创造形成经济连锁反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动超3000亿元基建投资,赛事期间旅游收入达42亿美元。

  产业集群理论则体现为体育赛事催化交通、传媒、制造等产业链整合,如2023年杭州亚运会整合数字经济与赛事运营,拉动文旅消费超500亿元,带动4145亿元产业项目落地,德国慕尼黑也通过足球经济形成了体育科技产业集群等。在汪菲看来,“这种‘短期刺激+长期重构’的双重机制,使体育赛事成为现代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触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