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日期:02-07
字号:
版面:第06版:山海经       上一篇    下一篇

  【往 事】 忆过年

  

  N邱海月

  我的童年在农村长大,记忆里,一进入腊月,时不时听到村庄上有人哼唱传统的民间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这时的我也开始掰着手指头数天数,还有几天能穿上父亲缝的新衣服,母亲纳的新鞋子。

  临近过年,家家户户挂灯笼、贴窗花、打年糕、杀年猪、腌制腊肉的情景,感觉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年关一到,村民们抬着渔网、穿上皮裤去池塘拖鱼,这个消息一传开,整个村庄沸腾了,大人小孩欢呼雀跃,奔向池塘,河滩上很快挤满了人。我人小站在人群中不露头角,索性钻到大人的裤腿缝间看西洋景。河岸两旁的群众“纤夫”般行走,使渔网在水中缓缓移动,顿时,河面生机勃勃、银光闪闪,有的惊慌失措,有的跳跃龙门,简直是一派“鱼儿满仓”的丰收景象。

  过年,孩子们最关心的是吃、穿、玩……而大人们关心的不仅是分鱼的多少,更期盼的是年底的“分红”。

  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老裁缝,每年进入冬季就忙着给人家做嫁衣和过年穿的新衣服,白天做出门工,晚上回来还要开夜工,我们起早经常碰到隔夜坐等取新衣的人呢。因此过年备年货的事只能落在母亲头上。母亲话语不多,但很能干,不光缝补浆洗、烧菜做饭,过年集体打年糕,母亲戴上袖套、系上围裙,站在柴火灶前的小板凳上嗦粉也是一把手,她一边指挥着灶膛口烧火的人,一边把一碗一碗的糯米粉均匀地往蒸桶里泼,那轻盈娴熟的样子,简直似天女散花般潇洒。

  此时的晒场上,村民用捆好的一个稻草垫在石臼的一边,让石臼保持一定的倾斜度,避免打年糕时榔头跟石臼碰撞而伤到手。一切定当,糯米粉也熟了,有村民把热气腾腾的蒸桶倒扣在石臼里,揭开纱布,开始大显身手,你打锤、我拖水,把年糕翻来覆去,好像“一头杀白的肥猪”。年糕摊上木板后,用线一块块切开,进行手工塑形,大人们手法熟练,不一会儿,长的、方的、元宝形的,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年糕便呈现在竹编里、芦帘上。每一户村民打好年糕,总要切一些小块,相互品尝赞许,把年糕递给孩子们吃时,总会送上蕴含着对新年成长和健康的美好祝愿——“吃个年糕头,长成大块头。”

  过年吃的零食,是大人炒的花生果、南瓜子,还有被风霜肆虐过的芽蚕豆等。母亲拎点黄豆,上街去调换千张、油墩子,回家把千张沿着四角篮的周围晾开,随手把篮子往垂梁的钩子上一挂。我偷偷拿来当零食吃,真的可香了。

  过年啦!厅堂里八仙桌上,大鱼、大肉、全鸡、水果、糕点等,只要过年能讨个“好口彩”的一应俱全,敬上香烛,过年祈福。每个这样的夜晚,总要守着吃上一碗鸡汤面或油汤年糕才肯安心睡觉。

  年复一年,兄弟姐妹都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囡囡,过年相约一起去给父母拜年。我烧饭、你洗菜,我端盘、你刷碗,大家轮流做菜,过年能与父母姐弟一起吃上团圆饭是最幸福的事。晚饭后,打扑克、看电视、嗑瓜子,孩子们一起过家家,大人们聊聊今年的丰收,谈谈明年的规划。床铺不够,就地铺上稻草棉絮睡得可暖和了,那时,连灰暗的灯火都觉得可亲。

  回忆过年,盼的是一种心情,一种仪式,一种文化,一种传承;盼的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更是人心向善向美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