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 话】
名人与春联(上)
N俞富江
写春联、贴春联,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习俗。它不仅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情趣。据史料记载,宋代,春联渐渐走向民间,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桃符”即后来的“春联”。
记得我小时候,春联内容主要有“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朵朵报新春”。也有借用伟人诗句的,比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还有借用古诗句的,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贴春联的寓意是辞旧迎新,歌咏春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形式上讲究语言简练、明白晓畅、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汉字独特的词性、词义和“四声”成就了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
如今,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贴春联。著名学者周汝昌曾说,“我们过年的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全民性文艺活动’。”关于春联,有许多名人雅士都写过春联,并留下了好多逸闻趣事,读之,意趣盎然,兴味无穷,给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
话说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秀丽雄健,人称“书圣”。有一年春节,传说他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由于人们喜爱王羲之的书法,结果这副春联刚刚贴出去,就被人偷走。没办法,王羲之只好又写一副春联,“莺歌北里;燕语南郊。”结果当晚又被人偷走。王羲之思忖再三,再次写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由于联语不吉利,所以这副春联算是“保住”了。但是,人们实在是搞不清一代书圣为何要写这副丧气春联。除夕当天,王羲之在这副春联下面各添了三个字,变成“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看了,无不钦佩书圣的巧思。
北宋初年宰相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他对当时社会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蒙正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此联一经贴出,便引来一片哗然,大家始觉其“怪”,继称其“妙”。原来,这副春联最大的妙处在于弦外音,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横批“南北”,里无“东西”。意思是家里很贫穷,缺衣少食,没有东西过年。可见,吕蒙正的爱民之心跃然纸上。
宋代大名鼎鼎的文豪苏东坡不仅能词善诗,还是撰写春联的高手。苏东坡在黄州当官的时候,有一年除夕,他前去拜访朋友王文甫。恰巧看见王文甫一家正在门口写春联,于是,苏东坡自告奋勇,“来,我来写对联!”苏东坡如此才华,王文甫当然求之不得。而苏东坡果真才华横溢,诗兴大发,题写一副赠送,“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这副春联对仗工整,水平不俗,通过“不觉”的反面来衬托王文甫家的富贵,还是很有本身的。所以这副对联也因此流传下来,让后人无不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