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插梅迎春庆新年

日期:02-06
字号:
版面:第09版: 曝书亭       上一篇    下一篇

  

  ◎鸳湖闲谈

  N竹里人

  古人称正月初一为“岁朝”,常挂岁朝图以辞旧迎新。岁朝图题材为吉祥花卉,以冬春绽放的梅花、水仙为主,也称“岁朝清供”。清代郑板桥曾在一幅寒梅图上题诗说“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后来汪曾祺也在散文里提到曾见一幅旧画,画中展现了一个山家的情景,“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诗曰‘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由此可见,插梅过年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既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富有文化意义和历史传统的象征。梅花高洁傲骨,清气袭人,是雅室清供之上品,因此也被称为“梅花清供”或“岁朝清供”。民间还流传有与梅花有关的吉祥寓意,如“梅开五福”,五个花瓣分别代表着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此外,喜鹊落在梅枝上就是“喜鹊登枝”,因为“梅”与“眉”谐音,所以又叫作“喜上眉梢”,被认为是好运到来的吉兆。在岁末年初时,于家中插上梅花,能够彰显君子气节,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美好的习俗,如同一股清流,穿越时光的长河,代代相传至今。

  儿时,大哥的寄亲妈家的老宅的破围墙边,有一株老蜡梅。每当春节临近,蜡梅便如期绽放,那芬芳馥郁的香气,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沉醉其中。村上爱美之人,都会忍不住摘上一两枝,寄亲妈却总是笑而不语,任由他们欣赏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每年年三十,母亲便会吩咐大哥和我,带上一些粉食给寄亲妈送去,顺便从老蜡梅树上摘下几枝蜡梅,带回家里插在屋中的花瓶里,母亲说,“有蜡梅相伴,年才更有味道。”转眼间,半个世纪已逝,但记忆中那株老蜡梅的清香,却似乎依旧萦绕在鼻尖。

  我对蜡梅情有独钟。儿时,除了大哥寄亲妈家老宅边老蜡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之外,我上的幼儿园边上也有一棵高高大大的蜡梅。每当冬天来临,我们在幼儿园的天井里,虽然看不到蜡梅,却能隔着围墙闻到蜡梅的清香。

  王安石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将梅的“暗香”描绘得淋漓尽致。这香气,淡然却沁人心脾,是任何高贵的香水都无法比拟的。后来,读到《荆州记》中,陆凯自江南寄梅一枝给好友范晔,并赋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份以梅寄情、以梅抒怀的情愫,让我深深感动,仿佛看到了那份冰清玉洁的友谊在蜡梅的映衬下愈发显得珍贵。

  在乡镇工作时,我曾有幸遇见过一片蜡梅林。每年花开之际,我都会独自前往,寻一静谧之处,静静品味蜡梅的清香。虽然也曾有过折枝带回家的念头,但想到“又怕看花的人儿骂”,便终究作罢。

  最近有幸去了一趟云南的白沙古镇,在参观国家级文保单位“白沙壁画”时,进门处有一株开得正艳的蜡梅。那花朵绽放得热烈!嫩黄色的花瓣在紫褐色的树干上显得格外耀眼,如同点点繁星,璀璨夺目。它们娇艳如霞,淡雅如水,整个花朵娇嫩得如同初生的幼芽,又活泼得像新孵出的雏鸟,向着阳光欢歌。在云南的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不胜收。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清代女诗人谢浣湘的诗句,“梅花换却旧时妆,缃样裙儿点额黄。”她以巧妙的意象,描绘了蜡梅绽放的美丽景象,让人仿佛看到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生机与希望。

  如今在我家的小区里,也有一株蜡梅正在绽放。我在晨练时,都会停下脚步,与它们静静凝视。它们虽无声,却胜似有声,仿佛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与我交流。我想,万物皆有灵性,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去倾听。

  过年插梅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富有文化意义和历史内涵的习俗,它既是人们迎接新年的方式,也是祈求吉祥如意、表达美好心愿的象征。

  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插一枝蜡梅在屋中,年味愈发浓厚了。同时,也将今年最早的春色带回了家,让这份美好与希望伴随着我们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这正是,“窗前忽觉浓郁香,定睛方见淡黄妆。醉人清气盈满室,有梅为伴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