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解锁不一样的年味

日期:02-05
字号:
版面:第04版:文化中国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乙巳蛇年,我们迎来第一个“非遗版春节”。

  今年,《南湖晚报》8路记者奔赴全国各地,用笔和镜头展现各地的欢乐景象、非遗民俗和文明风尚等,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寻味泉州

  感受非遗中国年

  N文/摄 晚报记者 黄 烨

  南下,去寻找和嘉兴不一样的年味。我来到了福建省泉州市。

  在泉州的老城区,温暖的气候让我们脱下厚重的外套,一抬头就能看到头戴簪花的人们,汇聚成流动的花海。

  来到东街西街的交叉口,不仅遇见了网友拍照打卡点钟楼,也看到了蛇年生肖IP“七彩刺桐蛇”艺术装置之一的“州州”。顺着“海海、丝丝、泉泉、州州、欢欢、迎迎、鲤鲤”这7条“蛇”,就能打卡威远楼、元妙观、中山路、西街、文庙、天后宫、关岳庙这些泉州必去的景点。

  最开心的是孩子,像在城市里进行一场“寻宝”,和每一条“蛇”合了影。也正是在这样的Citywalk中,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气氛,看到了泉州的历史文化。

  我们还去看了木偶戏,即使听不懂咿咿呀呀的唱词,也能在木偶灵动的活动中理解每一出戏的情节。后来,又在工艺美术厂遇见了一位正在打磨木偶的匠人,他的身边围满游客,但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工作着。这份匠心传承或许就是木偶戏能获得大家喜爱的原因之一。

  泉州一日,世遗千年,非遗万般。泉州古城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在古城范围内,多元文化的宝藏俯拾皆是,世界文化遗产点交相辉映,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拍胸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就在百姓生活里,也在我们的旅行中时不时出现。

  五代时期,泉州遍植刺桐,得名“刺桐城”。现在虽然不是刺桐花开的时节,但是随处可见的刺桐树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入镜”。高大粗壮的树木,在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增长中,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也看到一批又一批游人的到来。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深受海洋文明影响的泉州人,以和平精神、包容尊重的态度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

  游客行走在泉州街头,恍若拥有“任意门”,随时能穿越古今、往来中外。短短数百米的涂门街也是网友推荐的“必走线路”,这里坐落着宋元时期中国规制最高的州府级文庙——泉州府文庙,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民间信俗的重要代表——通淮关岳庙。三步一宫、五步一庙,泉州城里藏着6000多座寺庙,供奉着500余位神明,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而沿街西行,转入中山路,这里又是国内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2.5公里内浓缩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精华,沿街的廊柱式骑楼带着浓郁的南洋风情。百年长街,人头攒动,人间烟火,不外如是。

  用脚步丈量不尽这座城市。这里的文化和习俗,不仅在博物馆,更在街头巷尾的市井风貌中。

  ●记者手记

  这两年,泉州总是活跃在人们的旅行计划中。因一张簪花照初识泉州,当真正走进这座城,总会被迎面而来的“差异感”所震撼。

  一方水土,万千风流。“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体现在泉州的建筑中、艺术中、美食中,泉州人包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又将各地文化融合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这里集合杂糅着我所数不清的文化元素,春节里,街头巷尾的装饰和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更是给游客送上了文化“流水席”。

  娄底“年早饭”

  开启团圆之门的年味钥匙

  N文/摄 晚报记者 邹 潭

  “吃饭了!别赖床啦!”一声清脆的呼唤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早上5点多,家中长辈便开始一遍一遍耐心地叫着孩子们起床吃饭。

  窗户外,天还未亮,更深露重;厨房内,灯火通明,香味四溢。随着爸爸点燃引线,一朵朵灿烂的烟花点亮了不那么深沉的夜空,5岁的小侄子趴在窗前看得目不转睛。

  “开席啦!”“大家端起酒杯!”爸爸和叔叔招呼着大家坐在桌前,一起迎接新的一年。在一声声祝福声和清脆的碰杯声中,年味就来了,满满一大桌,都是我日思夜想的家乡味。

  年饭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悠悠地飘过天空刚泛起鱼肚白的山村。香味里,充盈着辛劳后的喜悦,欢笑中,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这是我二十几年来的年味记忆,和许多地方有些不同的是,在湖南娄底,人们通常在凌晨3点起床,准备新一年中最具有仪式感的一顿饭。

  每到正月初一早上,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对联贴上、新衣穿上,吃着“年早饭”,搭配团聚的笑语,这就是年味的仪式感。

  为了办好这顿早上6点吃的“年早饭”,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雪花丸子、炒鸡、蒸鱼、猪蹄、猪头肉……一道道特色美食每年固定登场。这些美食,带着家人的思念,跨越山海,呼唤着异乡游子归来,共赴春节这场团圆盛宴。

  在我的记忆中,“年早饭”总是在睡眼惺忪中慢慢品尝的,年年如此,而我们也在一顿顿“年早饭”中慢慢长大。

  在娄底,“年早饭”有着美好的寓意,也传承着年俗文化。“饭越吃天越明,象征着日子也越过越光明。”这是老一辈们给的答案。

  而对于吃“年早饭”,在历史记载中也能找到一些说法。相传湖南早上吃年饭起源于明朝抗击倭寇,当时东南沿海倭寇泛滥,抗倭名将俞大猷从湖南调集湘军,需要早上“点卯”,即进行全军点名,人齐了好出发。卯是中国古代十二时辰之中的卯时,对应现代时间的早晨5点至7点。为了让湘军能够按时出征,乡亲们一大早就准备好饭菜,其背后蕴含着令人动容的家国情。

  “年早饭”就这样带着美好寓意沿袭至今。吃完“年早饭”,天也彻底亮堂了,一家人便浩浩荡荡地出发去走亲戚。

  “过年好,什么时候回的老家?”

  “好久不见!”

  ……

  通常,大人们负责寒暄,孩子们则每人抓一手糖。孩子们袋里空空地出去,回到家里时,衣服口袋已经被糖果塞得鼓鼓囊囊的,装不下的甚至要装到羽绒服的帽子里。这也是孩子们最纯粹的快乐。

  ●记者手记

  100多公里外是繁华热门的旅游地长沙,隔壁的娄底则是一座有些“默默无闻”的小城。质朴、厚重、宁静……似乎都是这里的形容词。

  辞暮尔尔,岁月悠悠,一年又一年,过年的团圆饭承载着太多情感和期待。

  团圆饭的形式会因地域、文化、家庭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无论形式如何不同、如何变化,其核心意义始终未变——那就是家人团聚、亲情永存,成为心中最宝贵的年味记忆。

  走读川沙

  触摸“浦东历史文化之根”

  N文/摄 晚报记者 王卫国

  对于非上海籍人士来说,关于“浦东”的概念排在“前三”的不外乎是陆家嘴、浦东机场和迪士尼吧。其实,有个叫川沙的地方,也是可圈可点。

  作为一个上完高中就与故乡挥手作别的川沙人,尽管每年春节、清明都要回老家,但总是行色匆匆。

  大年初一,阳光和煦,心情放松,我独自从上海浦东新区合庆镇出发,坐上41路公交车,20分钟后就到达了川沙新镇北市街。北市街,是走读川沙再好不过的路径。

  由北向南进入北市街,映入眼帘的是上川铁路川沙火车站旧址,现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1921年1月,黄炎培、张志鹤等人发起成立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筹划修建铁路。上川铁路修建十余年,到1936年3月全线通车,全长35.35公里,设14个车站,川沙火车站设于川沙老城区北门外。1965年,上川铁路部分段拆除;1975年,上川铁路全线拆除。这条为川沙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铁路,前后历经半个世纪。如今,乌黑的小火车停靠在车站,仿佛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在北市街中段有座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丁家花园。

  据介绍,丁家花园建于1930年,属于新式石库门建筑,中西合璧风格。其建筑质量上乘,工艺精湛,历经90多年没有“走样”,是川沙建筑工艺的代表作之一。川沙营造馆就设立于丁家花园内,2014年对外开放。

  历史上,川沙以“三刀一针”(指菜刀、泥刀、剪刀和绣花针)名扬上海滩,而“一把泥刀走天下”,曾缔造了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辉煌,也为浦东赢得了“建筑之乡”的美誉。

  川沙营造馆内,以视频、实物、史料等,向人们全面展示了川沙营造业的形成、发展历史、在上海建筑界的地位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川沙镇不仅是浦东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还因其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川沙拥有460多年的筑城史和200多年的建县史,被誉为“浦东历史文化之根”。

  在北市街新川路口附近,有一座名为“内史第”的大宅第。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又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江南民宅。“内史第”原称沈家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沈家大院改名“内史第”。在“内史第”出生的名人,有沈树镛、沈毓庆、黄炎培,还有宋庆龄及其弟宋子文、其妹宋美龄等。

  参观过“内史第”,才让人真正感受到,在浦东,“人杰地灵看川沙”此言不虚。

  ●记者手记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有一门《浦东乡土地理》的自修课,通过这本不到百页的小书,让我知道了这块土地的前世今生。近20年前,《浦东老闲话》《浦东老照片》和《浦东老风俗》等书籍相继出版,得暇捧读,开卷有趣,让人有了几分回望乡愁的惬意。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春节,站在这片养育了自己的土地上,才能真正体会到“回家”的意义。

  在葫芦岛

  跟着年味“闯关东”

  N晚报记者 朱 鑫 图片由葫芦古镇提供

  东出山海关,沿辽西走廊前行,在群山与渤海之间,便是关外第一市——葫芦岛。

  葫芦岛,原名锦西,是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化工、机械、船舶、核能组成了城市的筋骨。与此同时,秀丽的山海风光、浓郁的关东风情,也让它有着“北京后花园”之称。

  葫芦古镇,是葫芦岛新近打造的文旅项目,也是当地年味最为浓郁的地方。葫芦古镇的春节,是一场年味的盛宴,是一场非遗的盛宴。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关东人民的热情与豪迈,还能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进葫芦古镇,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充满烟火气的旧时光。景区主打“宠客”,处处是美景、处处是演绎,景区工作人员有着东北人的憨厚,格外卖力。酿老酒、做豆腐、包豆包、蒸馒头,贴对联、挂葫芦,吹糖人、剪窗花……让古镇成为一场流动的年味盛宴。

  古镇内时不时便会有巡游队伍,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送上真挚的新年祝福。全天30余场循环演出,江湖猴戏、《关东喜事》情景剧、老家大戏二人转、非遗皮影戏等演绎节目丰富,让游客欢欢喜喜过大年。

  夜幕降临,葫芦古镇的夜游雪乡活动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景区点亮近20组吉祥主题年灯和近万盏花式彩灯供游客观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非遗盒子灯,这是起源于宫廷的一种花灯,清代起盛行于北方民间。

  悬挂于高处的盒子灯,从最底层开始,燃放完一层脱落一层,直至顶部,因花灯伴随烟花按层逐一落下绽开,故称盒子灯,当一层一层盒子灯点燃绽放,仿佛穿越时空的华美传承。

  篝火晚会上,游客们载歌载舞,尽情释放内心的喜悦与激情。当地的非遗高跷秧歌也值得一看,豪迈奔放的舞姿、鲜艳绚丽的服饰和欢快热烈的节奏,彰显着东北人民的热情与风采。

  除了非遗,北方的春节少不了冰雪。景区布局了“冰雪+民俗”“冰雪+灯会”“冰雪+年俗”“冰雪+体育”的文旅融合新场景,占地15万平方米的冰雪乐园,集滑雪场、海上滑冰场、嬉雪乐园、童话王国儿童乐园四大主题于一体,让游客肆意畅滑。

  在葫芦岛,不仅有冰雪的晶莹剔透,更有非遗的深厚底蕴,让人们在体验关东年俗的同时,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年味便在烟火升腾中更加具象化。

  ●记者手记

  去东北,过大年!伴随着“尔滨”的超强热度,东北已成为许多人春节旅行的首选目的地。葫芦岛也是一样,可以发现外地游客明显多了,文旅项目更加时尚了。

  从火爆短视频平台的凌云早市,到出圈的兴城温泉,再到春节小火一把的葫芦古镇,葫芦岛正在探索“硬核”工业城市新的打开方式。文旅红火,背后是东北地区在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创新与突破,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