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通讯员 张琴慧
“蒋队,案件当事人过来了,需要做下笔录。”“蒋队,通知下午开会。”……刚从现场调查取证回来的蒋启明来不及休息,又马不停蹄地开展下一项工作。
现为港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事故中队中队长的蒋启明,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荣获嘉奖2次,2022年获评全市交警系统“最美交警”。在交警大队,他既是业务精湛的“尖刀兵”,也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上到中队工作统筹协调,下至事故调处、案件办理、法制审核、交安宣传等,他皆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无论是疑难案件的侦破,还是矛盾纠纷的化解,他始终做到过程清、定责明。从警6年来,蒋启明累计接处警7500余起、办理案件150余起、案件审核130余起,步履不停守护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畅行。
一颗“初心”如磐如炬
蒋启明右后侧的桌上,摆放着3摞厚厚的法律书籍和资料,在一堆案卷中格外引人注意,皱褶的书页显示它们经常被翻阅,却收拾得整整齐齐,这和他当兵时养成的习惯有关。
在进入公安前,蒋启明曾在东南沿海的部队服役11年,转业后的他继续发扬军人的过硬作风,积极主动融入交管工作,一心为民。如果说勤学是适应岗位的“敲门砖”,那么实干是快速提升的“金钥匙”。对于彼时还是新手的蒋启明来说,快速熟悉交管业务的唯一“捷径”就是多跑、多问、多思考,白天他或是书不离手熟悉警务业务知识,或是跟着前辈跑事故、勘查现场,到了晚上临睡前,就在脑中将当天工作梳理汇总一遍,查找问题和不足,规划次日的工作目标。正是凭借着这股钻劲,仅3个月时间,蒋启明就从一开始的“旁观者”慢慢变成了事故中队的“主力军”,入警第二年就顺利拿到了初级执法资格证。
一把“法尺”规范到底
随着2024年执法监督管理中心的建立,全时段、全过程、全量化的监督对民警执法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案件质量的“质检员”、执法办案的“守门员”,兼任大队法制员的蒋启明细致审查每一道办案程序,严格把关每一处法律适用,确保各类案卷材料完整、无误、有质量的同时,将政策学习、巡查通报等融入“每周一学”、大练兵等培训课堂中,定期对案件信息进行梳理总结,讲评疑难案件办理要点,讲授复杂警情处置流程,指导一线民警辅警执勤执法过程规范、高效、有温度。
“所有案件,我都会把自己模拟成当事人,预设对方所有可能‘脱罪’的方式,让民警按照这些去固定证据,把所有的漏洞填补上。”蒋启明考虑的问题总是多一些,心里总装着几个“万一”,为确保执法流程规范、案件高质量,他会提前介入帮助办案民警条分缕析、演绎推理,让违法犯罪无处遁形,在2023年的条线执法质量考评中,大队取得全市第三的好成绩。
2024年8月,蒋启明接待了一名对7年前的行政强制措施凭证存在异议需要申诉的群众,因为影响到驾驶证换证,对方有些着急,蒋启明了解这一情况后,急群众所急,翻阅原始案卷,调出历史证据材料,并询问事发时情况,仔细核对后,蒋启明从维护当事人权益等角度考虑,经报请上级批准,对该违法作撤销处理,前后仅10天时间。不久,蒋启明收到了当事人“执法严明有温度 严法之外显温情”的锦旗,对其履职尽责、高效服务表达高度评价和认可。
一腔“热忱”拳拳为民
交通安全连着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6年来,蒋启明一刻未曾松懈。2024年11月的一个早上,刚结束值班的蒋启明接到报警人电话,称其妻子早上开电动车经过市场路附近时,被身后另一辆电动车超车时带倒,妻子肩膀和腿部都不同程度受伤,而对方驾驶人已离开现场。蒋启明到场后,发现现场未留下明显痕迹,且监控不清晰,事故调查走入“死胡同”。但蒋启明并不气馁,“既然直接锁定肇事者这条路行不通,那就从排查可疑车辆这条线入手”,终于,经过数小时的排摸比对,成功锁定了当事车辆,并顺藤摸瓜找到了事故发生的“导火索”——另一辆逆行的电动三轮车,还原了整个事故的真相。
“事故处理不单是责任判定,更要多站在群众角度考虑,尽心尽力让群众满意。”蒋启明说道。
沉在一线,干在基层。一路走来,蒋启明以辛勤汗水为墨、路网阡陌为卷,用实际行动书写“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