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王国伟 通讯员 钮宇萍
历史上,这里是渔民打鱼归来休憩之处,故被称为渔闲里;这里也是一个充满历史风韵的地方,吴越文化在这里流淌……这里,就是余新镇,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小镇。
如何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工作?如何将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强劲动力?
2023年,余新镇启动“渔里文化”溯源传承工程,形成了一系列文化研究成果。2024年,余新镇联合嘉兴市图书馆、南湖晚报,开启了贯穿全年的“走读渔里”全民阅读活动,将“渔里文化”播撒在余新镇的角角落落,在余新镇营造全龄覆盖、全社会参与的全民阅读氛围。
不断延伸“渔里文化”内涵
2024年4月20日上午,“走读渔里”全民阅读活动正式启动。《非遗新生 余新泥猫》《风雨沧桑塔塘桥》《致力教育沈鸿范》……一场主题为“跟着图书馆去阅读”的亲子阅读活动吸引了余新镇众多亲子家庭,小学生代表逐一登台分享了他们的亲子阅读篇章。
该场活动还邀请了嘉兴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于能,嘉兴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郑闯辉,现场为孩子们讲解余新地方文化。不仅如此,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余新元素”也亮相活动现场,首场活动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重要节点,不断丰富更新传统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在随后的几场“走读渔里”全民阅读活动中,余新镇正是这样做的。
例如,去年6月6日举行的活动中,余新镇将端午节元素融入其中,余新本地的阅读爱好者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重温地方文化典籍,深度体验端午传统民俗,以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方式解锁端午节新玩法。
再例如,去年9月5日举行的活动中,余新镇将“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搬进了余新镇中心小学,同学们现场了解了关于“渔里十景”、余新教育发展史等余新人文历史,通过阅读了解余新、爱上余新的兴趣被大大激发。
余新镇不仅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全民阅读氛围,还有高标准、高颜值,有特色、有亮点的文化阵地。如何将其有机串联起来,不断延伸“渔里文化”的内涵?
“3,2,1,启动!”去年10月26日上午,“走读渔里”全民阅读年度总结活动举行。现场发布了余新镇“走读渔里”通关秘籍,这份通关秘籍涵盖了余新镇各村(社区)的礼堂书屋、农家书屋、智慧书房等。同时,还举行了“走读渔里”全民阅读“阅读达人”和“书香家庭”的颁奖仪式,并聘请6位“阅读点灯人”。
一场场“走读渔里”全民阅读、一本“走读渔里”通关秘籍、“阅读达人”“书香家庭”“阅读点灯人”……“走读渔里”全民阅读活动引领更多余新人在“走”与“读”之间感悟“渔里文化”的源远流长。
不断擦亮“渔里文化”名片
“走读渔里”全民阅读活动已经圆满收官,但其产生的文化辐射影响力还在余新持续。一场全民参与的“走读渔里”活动何以发生如此“化学反应”?
去年12月4日,余新镇举行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暨“渔里文化”四季讲堂活动,嘉兴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富世平为大家作题为《嘉兴历史文化漫谈》的专题讲座。
在得知四季讲堂活动也为“走读渔里”全民阅读活动的组成部分时,富世平坦言:“‘走读渔里’,是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明确自己的现在、思考自己的将来的重要方式。余新镇开展‘走读渔里’全民阅读活动,就是‘文而化之’的具体行动。通过这种方式,文化自信一定会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氛围一定会愈加浓厚。”
“现实生活中,地方文化阅读的推广相对还是较少。”嘉兴市图书馆副馆长许大文坦言,“走读渔里”全民阅读活动打破了传统单一阅读书籍的方式,以“走”“读”方式开展这一活动,提升了阅读的多元性和趣味性。
“走读渔里”全民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余新镇良好的阅读土壤。在去年4月20日的活动中,许大文告诉记者,与乡镇联动开展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亲子阅读活动尚属首次。首次的背后蕴藏着什么?许大文认为,最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余新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二是余新全面爱阅读的氛围;三是余新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近年来打造了多元化的阅读阵地。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进‘渔里文化’润心提升工程,通过将文化成果的落地转化,打造更具辨识度的城市文化IP,促进传统文化在余新融合创新。”余新镇党委委员姜苑说,余新镇今后将不断举办各类体验式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辖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渔里文化”这张“金名片”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