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湖闲谈
过年谈美食
N宋乐明
美食是用来品尝的,也是可以谈论的。
酒席上的人,常常一边品尝着菜肴,一边品评菜的味道,遇到美味的菜,瞬间瓜分一空,谈论中不忘用自己的经验论证。谈论美食是一个好话题,天马行空,天南海北,吃进去的是菜肴,吐出来的是话语。
食材分高低贵贱,从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到节令时鲜、青菜萝卜,不同的食材,烹饪出不同的菜肴。美食却不分贵贱,只要有人喜欢,舌尖认可,皆可以得到赞美。民以食为天,吃首先是为求温饱,吃的过程中却发现味感的差异,于是便有了美食的经验和记忆,进而对美食有了发言权。
每个人的生活地域不同,所处的位置也不一样,对美食也就有了不同的观点。饭店的老板是美食的经营者,关心的是食客对菜肴的满意度,目标是用美味招揽顾客。我曾与一些社会餐馆的经营者交流,比如一家深受食客欢迎的饭店,老板娘涉足餐饮行业已有二十多年,她在菜肴上肯下功夫,用美味吸引顾客,生意长盛不衰。其经营理念是“土菜精做”,选择本土当季的食材,在搭配和烹饪上不断探索,既保持食材的原有特性,又呈现出最美的味道。比如一道黄鳝地蒲汤,在食材选择上用三两左右的野生黄鳝和新鲜的地蒲,烹饪时遵从传统的习惯,黄鳝煮到脱骨,地蒲刚好烧酥,严格把控烧煮的时间,不需要加鲜味剂就能得到鲜美的味道,黄鳝酥软,地蒲滑爽,让人胃口大开。
我平时还喜欢到乡村小饭店寻访美食,有的小饭店地处偏僻,设施简陋,丈夫烧菜,妻子点菜,食客自己搬菜,但时常顾客满座,有的甚至远道而来,其中的秘密就是价廉味美。相反,有一些饭店档次很高,吹嘘得也很好,开着开着,食客却越来越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食不对口,推广的菜与食客的需求不匹配,有的价格太高,有的不符合当地的饮食习惯,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食客最在乎舌尖的感受,同样的食材,做成菜的味道却有差别,这不仅是烹饪方法的问题,也与对食材的了解相关。比如炒青菜,饭店所做的往往是好看不好吃,家庭所做的是有吃无看相。其实,霜打后的青菜积累了一定的糖分,煸炒和烧煮的时间长一点,就能够发出自然的香味,吃起来酥软微甜,把青菜炒得既好看又好吃,就得尊重它的特性。
在乡野中寻找食材,土菜中寻找灵感,精心烹饪一道菜肴,这是厨师的用心、食客的口福。厨师是美食的加工者,把菜做得味美,关键还在于厨艺。如有一家浙菜店,老板请的是一位做粤菜的厨师,这让人感到有点奇怪。但仔细一想似乎也有道理,浙菜的风格以清雅见长,与粤菜有相近之处,只是所用的食材差别较大。粤菜还擅长煲汤和煸香,嘉兴的食材在烹饪过程中融合了粤菜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不同的厨师往往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入乡随俗,满足了大众口味,有的坚守自己的圭臬,让食客来适应口味。优秀的厨师,既要掌握所学的看家本领,又要不拘泥于一隅,遵从食材的特点和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把普通的食物化作珍馐,让食客对吃过的美食记忆犹新。
顾客是美食的裁判,用舌尖鉴定,用脚选择,能够吸引和留住食客,不管是街边小摊,还是酒店饭庄,一定是抓住了舌尖。所谓百年老店,传承的是经典美味和经营口碑,一家饭店能十几年经营下来,一定是做出了吸引食客的经典美食,长久的记忆,熟悉的味道,隔三岔五地享用一番,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食客的脚走向哪家饭店,都是听从舌尖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