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唐潇伦 通讯员 黄妙妙
本报讯 进入冬月以来,受北方冷空气下移与长三角地区低平地势的影响,大气污染物数次随冷空气“南下”,自2024年12月,嘉兴市已顶住数次大气污染“输入性”压力,快速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解除重污染天气预警,守护“嘉兴蓝”。
记者昨天从嘉兴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27.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2%,全省排名并列第二;空气优良率84.4%,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二。其中,4月至11月,PM2.5浓度达到历史最好成绩,10月至11月,PM2.5浓度连续2个月首次名列全国前20名。
蓝天“含金量”提升的背后,到底有何有力后盾?“防治污染的成绩来之不易,背后都是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奉献。”在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蒋斌看来,去年,大气治理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深入开展NOx和VOCs协同减排,全链条全方位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实施面源综合治理是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一环。随着高科技手段的不断赋能,嘉兴开始亮出了“绣花功夫”,一方面建设完善露天焚烧高位瞭望设施和监控平台,全市完成410路秸秆、98路码头扬尘高位瞭望设备;另一方面,强化餐饮油烟污染管理,全市累计完成在线监控安装餐饮店657家。
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也有了显著的进展。嘉兴大力推进国四及以下柴油货车和老旧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分别淘汰4997台和1785台,完成省定任务167%和119%。提升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水平,全市淘汰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叉车1468辆,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317辆,引导和鼓励替代为新能源。
在工业方面,嘉兴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复合布加工、废橡胶利用、木质家具、烧结砖等四个行业完成升级改造,920家以上中小微涉气企业纳入废气治理活性炭集中再生公共服务体系,111家企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源头替代。
大气治理,嘉兴难以独善其身。向天空要蓝色,必须本地治污和区域共治相协同。嘉兴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健全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对521家企业开展政企协商减排,秋冬季期间开展B类、B+类、C类管控,实现精准多级应对管控。同时,深入推进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优化省际交界地区的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机制,推动跨区域、多部门联合交叉执法。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大气治理的步履不停换来了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以及广大群众的良好生态获得感。城市道路上,没有了排放黑烟的汽车污染空气;建筑工地上,建筑车辆进出场地时不再尘土飞扬;田间小路边,不再有焚烧秸秆的袅袅黑烟……
仰望天空,一片湛蓝;迎风轻嗅,空气清新。看着日益变好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居民竖起了大拇指,“这两年天气好了,空气质量明显有所改善,到处都是蓝天白云,天气好了,心情也跟着好。”
“大气治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嘉兴空气质量逐年改善,群众蓝天获得感明显增强,但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蒋斌表示,接下来,嘉兴将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大气污染精准治理,推动空气质量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