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王卫国 通讯员 周 洁 图片由清华社区提供
1月6日下午,南湖区新嘉街道清华社区举行退役军人“有礼故事”分享会,一位精神矍铄、言辞铿锵的老人特别引人注目。老人清晰生动的讲述深深地感染着大家,他叫朱亚,今年已是97岁高龄了。
他有着老党员和老战士的双重“红色身份”。1939年参加革命,1944年入党,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离休后,1989年,他全身心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在企业、乡村、机关、学校、社区,甚至“云端”,致力于守好红色根脉,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
1989年至今,老人的足迹遍布嘉兴,讲战争故事、讲英雄模范、讲革命传统、讲理想信念、讲时政新闻……到现在,朱亚在线上线下已经累计开展宣讲820余场,听众79000余人次。
“只要我还能讲得动,就会一直讲下去!”这是朱老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小交通员成长为革命战士
朱亚生于1928年,10岁那年,日军侵占了他的家乡——江苏徐州。
“最早,小小年纪参加八路军是因为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儿童时期的朱亚,瞒着家人参加了队伍,“我参加八路军的时候年纪太小了,就被分配在了八路军陇海挺进纵队南京支队后方办事处,负责文件资料油印。从最初的叠纸、印小册子做起,慢慢的就开始送信了。”
“早上出去,晚上回不回得来是不知道的。”在当时敌人碉堡林立的徐州城附近,送信是个危险的工作。“每次送信都要走七八里路,但是具体送的是什么内容我是不知道的。”朱亚送了四五个月的情报,每个月一两次,警惕性很高,没出过纰漏。他觉得,每次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就离抗战胜利更近了一步。这一切让朱亚明白了抗日战争的漫长而艰辛,也正是这段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考验了他的能力。
1942年底,鬼子变得更加猖狂,对乡村的扫荡变本加厉,朱亚报名参加了乡里的民兵组织(半脱产),负责搞侦察。朱亚觉得,自己的青年时期没有白过,为抗日战争胜利出了一份力。
1944年底朱亚正式加入新四军,成为了一名卫生员。他曾服役于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
从1939年算起,朱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从军生涯里,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上甘岭战役等许多著名战役他都坚守在炮火一线。
初心不改 引领“后浪”
1989年4月,当时的嘉兴城区区委关心下一代协会正式成立,朱亚被选为副会长,并组建革命传统教育宣讲队,从此他开启了自己红色宣讲的历程,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30多年。
从1989年开始,他奔波于辖区内的各大中小学校,为青少年们面对面宣讲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他将自己丰富的革命经历、工作经历融于生动的讲课中,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欢迎。他常说:“走进校园、走上讲台,是自己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起跑。”
每一次讲课他都会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年龄段,有所侧重,边讲边改、精益求精,现已形成了“理想是学习的动力”“纪律是胜利的保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艰苦奋斗”“英雄人物”“抗战故事”“人民军队”等20多个宣讲专题。朱亚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年轻人懂得过去的苦难,在他们心中种下爱党爱国崇军的种子。
2021年2月,朱亚来到南湖红船边,为来自南湖区的30多名青年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
“那次是微党课,要确保在15分钟内讲完。”为了准备这堂课,怕在讲课时看不清楚讲稿,低头读稿子又会影响课堂效果,朱亚用三色水彩笔手写了3页讲稿。白色的纸上,一段文字用绿色水彩笔书写,另一段又改用黑色水彩笔书写,还有一些用红笔勾画重点。
“字写得大,就不怕讲课的时候看不清楚了。”朱亚笑着说。讲稿里既有自己入党的初心,也有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
“1944年6月7日,在一座废弃的炮楼里,党组织为我举行了入党仪式,我在油灯下庄严宣誓……”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起,朱亚一直以实际行动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回顾历史,学习优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能让我们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更加坚定奋斗目标,践行为民初心。”
九旬老党员“触网”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2021年4月,已过鲐背之年的朱亚开启了党史学习教育“云课堂”的第一讲,通过时下最流行的直播方式,在“抖音”“哔哩哔哩”平台用质朴平实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战火纷飞中的英雄故事。
虽然所有故事都已烂熟于心,他还是准备了整整11张纸的讲稿,把要讲的内容梳理了一遍又一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了“主播”这一新身份的朱亚,在直播平台上吸引了不少粉丝,网友在观看的同时发评论发弹幕支持:“讲得真好”“给您点赞”“朱爷爷身体棒棒的”……“现在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能让更多人听到。”朱亚说,以前听众的人数是有限的,现在通过网络,听众更广泛了,“只要有人需要,我都义不容辞!”
家里有个红色“博物馆”
走进朱老家中,给人的感觉便是简单朴素。书房里珍藏了上千本包装精美的书籍,这些书已经陪伴了他三四十年,封面都是他亲手装订的。
朱亚珍藏着许多革命年代的纪念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等。
一块压在盒子最底下的白布被装在一个塑料袋里,“这是我在孟良崮战役中缴获的‘战利品’,是从敌军降落伞上面剪下来的一块白布,一直保存下来留作纪念。”老人在讲述自己打胜仗的经历时,满是自豪感。
还有一件“藏品”,朱亚格外珍视,这是一条保存了70多年的毛巾。
“这可是宝贝呀!”朱亚说,这条毛巾,是为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当时他所在的新四军淮北第三军分区发给指战员们的纪念品。“那时候战士们洗脸都是用老粗布,哪里用过这么软的毛巾?用过几次就舍不得用了,一直放到现在。”朱亚说。
抚今追昔,戎马半生的朱亚亲眼见证了祖国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今日的安定和平、繁荣富庶。当年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的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但那份赤诚却从未有丝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