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下)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10版:曝书亭 上一篇 下一篇
◎开门七事
N禾尚
除了动物油、植物油,还有一种油随着现代生活与人们的联系日益紧密,那就是石油。据说这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以及陆上高等植物死亡之后,它们的残体被沉积埋藏形成沉积岩中的有机质。随着沉积有机质埋藏深度加深,温度升高,沉积有机质发生热降解,历经数百万年或上亿年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为什么叫石油呢,油跟石头有什么关系?“石油”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人类很早就有对它的记载和应用,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现在普遍认为,“石油”一词源于我国古人的智慧。关于石油的生产和应用很早就有记载,晋代《博物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着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唐《酉阳杂俎》记载,“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燃灯极明”,古人把这种漆黑膏状能用于照明的东西称为石漆、石脂水、火井油等。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在公元977年中国北宋学者李昉等编著的《太平广记》,将其正式命名为“石油”的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他在著作《梦溪笔谈》中对石油描述为“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说起沈括命名石油,还有个小故事。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一个隆冬季节,沈括调任陕西延州当知州,下马进城时,只见延河两岸炊烟袅袅、热气腾腾,这引起了沈括的注意。要知道古时候都是用柴烧火,此时正值大雪封山,柴禾来源艰难,这么多百姓舍得这么烧?沈括上前了解才知,当地人管这种黏稠似漆的液体为“石液”。更让沈括惊奇的是,这种“石液”燃烧起来比麻杵还旺,发出的热量极大。
沈括决定亲自去找找“石液”从何而来,在哪采集。按照百姓的指引,沈括找到了“石液”源头,发现这种黏稠似油漆的液体和泉水、沙石混杂在一起,从岩石缝隙中溢出,漂浮在山涧小溪的水面。“这油不正是从石头缝隙里流出来的吗?那就该称之为石油!”沈括考察了这种油的产状、性质以后,把它命名为“石油”,他还在《梦溪笔谈》中说,“鹿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自此石油这个名词正式确定。古人意想不到,今天人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用血液来形容毫不过分。
石油工业说明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食用油的演变则是人民生活状态的晴雨表,即以表达经济状况,也常常带着“油”字,有的人“缺食少油”,有的人“富得流油”,一张油嘴甚至可以成为炫耀的身份。曾闹过笑话,清朝覆灭时落魄贵族为了体现虎死不倒威的身段,出门前用挂在门后的肉皮涂抹嘴唇,以嘴唇上的油腻表示生活优越。笔者幼年时,所居之地曾发生过一起盗窃案,一名小偷观察到一家酱酒店木头门板上有一个小小的节疤漏洞,恰巧正对着店里的油缸(那时的菜油都储在巨大的油缸里零售),小偷心生一计,于夜深人静之时,将一根橡皮管插进门板上的漏洞,摸索着伸进油缸,用嘴深深一吸,然后利用液体的虹吸现象,居然把满满一缸菜油偷个罄尽。酱酒店对如何少了这一缸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小偷因为其他事被抓供了出来,人们这才恍然大悟。
这事在今天简直不可想象,现在的人们因为食用了过多的油脂,产生了诸如“三高”的健康问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在保持美味和营养的同时尽量减少油脂的食用,成为厨师和医生共同的课题。(完)